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石头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46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评《人口革命论》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0

好友

2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6-1 11:30: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书评《人口革命论》


----------------------------------------------------------------------------------------------------------------------
《人口革命论》
作者:周广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从市图的书架上取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犹豫。因为关于人口学,或者说与人口相关的知识,在我已有的知识贮备中属于相当匮乏的一类。若要我说出知道的什么,似乎只有人尽皆知的马寅初和“计划生育”,再“高级”一点,就是张贴在全国各处流传于网络的计生标语。(例如:“一胎生,二胎扎,三胎四胎杀杀杀”之流)要看懂这样一本人口学理论书,甚至还与“革命”相关,我对自己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然而,翻开此书的目录,我又不能不欣喜于作者的阐述方式对我的吸引力了。作者并非单一地就人口论人口,而是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对他提出的“人口革命论”进行阐释。其中,用人口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盛衰循环的问题,中国农民长期贫困化的问题正是我长思而不得其解的。所以遇上此书,犹如“他乡遇故知”,你可以理解我心里的感受了吧?

作者认为,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中传承不误的均子分家制度,正是我国国富而民穷的根源。在传统观念看来,父母离世之后,把家产平均分给每个儿子,一切和和气气,正“体现了兄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正是这种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分家制度,使长辈的财产一分为几,几又分为十几,十几再分为几十。假设财产的总量是不变的,如此循环,几代之后,君王而成郡主,郡主而成地主,地主而成富农,富农而成佃农。即便子孙教育有方,忠厚贤良,勤勉持家,也是只能是“人无三代富”的结局了。

与均子分家制度相配合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子多福”的观念。这种观念由一方面先民部落战争的特点决定,拥有人口密集度最大的部落,往往较易在战争中取胜。因此历代统治者都鼓励人民多生育,不但抛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观来治服人心,有的甚至从律法上进行强制管理,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宋书 周朗传》)。再者,统治者本身的无限度增殖(如朱元璋有26子,16女)也需要巨大的下层人口基数作为其获得俸禄的基础。一旦统治阶级内部的人口压力增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往往又与地方劣豪相勾结,兼并土地,危害一方,使众多的自耕农和小地主趋于破产。第三,由于传统耕作中,劳力的多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收成的丰歉,因此无论是破产或是非破产,属于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仍然趋向多生孩子。多了几个孩子(尤其是儿子),田间的管理收成有一定保障,老来也有人供养,从父辈的角度上看,是很划算的。但不幸的是,由于孩子太多,均分后的财产则变得非常少,而新建立的小家庭又不得不多生几个孩子,作为劳动力的储备。如此的“多子多福”,实在是福命太短了!

如果将均子分家制度和多子多福的人口观引入分析,我们也许就能找到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十几个朝代为什么总是不断上演盛极而衰,衰极而兴,兴而又盛,盛极又衰的历史大循环的答案了。王朝确立初期,社会总人口数往往由于战乱、饥荒、瘟等天灾人祸发生急剧的下降。新皇族的苛捐杂税有所收敛,且往往鼓励幸存下来的自耕农扩大生产,增强国力。因此,此时国家人口和物质的再生产都处于几何增长状态,资源的分配和生活环境较为安定。一般到三十到四十年之后,便可以迎来王朝的兴盛时期。王朝的兴盛期,人口生产继续快速增长,而所能利用的土地等资源却逐渐开发殆尽,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到了王朝的衰弱时期,人口压力继续增大,在生存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趋于恶化,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围绕着土地问题达到白热化的程度。接下来,土地兼并的一步步加剧,使贫福差距拉大到不可缓和的地步,此时流民成群,政局失控,天下大乱,阶级大混杀、民族大混杀、家族大混杀,王朝就处于崩溃时期了。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老百姓有一种其他民族没有的观念——劫,认为天下暴乱,易子相食,是上天降劫于世间,收取多余的人。这种朴素的民间观念,看似愚昧迷信,实际上却是老百姓对这种历史循环悲剧的解释。老百姓所没有看到的是,历代王朝崩溃的原因,在于不断增大的人口压力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克服,即便是司马迁写下洋洋洒洒的294卷《资治通鉴》,也同样逃脱不了各个王朝灭亡的命运。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以西欧的人口制度作为参照系。通过中西对比,使继承制度及其规范下的家庭人口结构和成分的历史作用更清楚地显现出来。中世纪的西欧是典型的封建制度,实行“一子继承制”,即家庭财产不能分割,由一人(长子,幺子或非生子)继承。从农产品的生产方面来看,一子继承制保证了西欧农业生产始终能以庄园为单位进行规模性经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天灾人祸而破产的危险性。从人口压力的分流上,由于没有继承权的孩子们必须在成年之前离开家庭,他们就构成了社会上流动的劳动力大军。有了这些流动的劳动力,一方面庄园主不必顾虑自己没有足够的劳力进行开垦和耕作,不必多生孩子进行补充,抑制了人口膨胀;一方面流动人口游离到城市、新垦区、殖民地,从封建内部异化为新生的革命力量,最终还通过战争、殖民等方式完成了资本主原始资本的积累,触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腾飞。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人口爆炸所造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极度不平衡,历史文化条件下造成的不同民族、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是催生“人口革命论”的基础。“人口革命”一词最早由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1874——1956)于1934年提出,意指人口在生产转型,即人口发展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高、高、低)转变为高、低、高,再转变到低、低、低。本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提出由低、低、低,再进一步转变到低、低、零,最后再到低、低、负,直至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状态。

目前,世界上已有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实现了人口的负增长,即达到了作者所说的人口革命的第五种类型。对于人口增长率仍高居不下的国家(如阿富汗为4.75%,苏丹为4.45%,索马里为5.02%)以及像中国这样人口基数很大的国家,人口革命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育意愿。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养儿防老”仍是这些地区人口不断爆炸性增长的本源。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父辈们不得不考虑多生孩子,即便在很艰难的条件下把他们养育成人,也要求得在青壮年时期的物质付出能在晚年得到回报。现在,一些落后国家也开始重视社会养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了,因为社会养老代替家庭养老是社会养老的必然方向。

为此,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在中国农村建立“老人公社”的设想。老人公社是社会养老的特殊形式,集自我养老、子女养老、集体养老、国家扶持于一体。一方面老人在青年时期定期存入一定的养老金,子女再代缴一部分,一方面由集体、国家在村子交通便利的地方盖房划地建设老人之家。这样,老人的晚年生活有一定保障,在老人公社中,老人又可以各尽所能参加劳动。老人公社还可以建设成村子里信息交流和娱乐的中心,加强农村的公共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渐克服以家族为本位的封闭性思想。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过:

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他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因此,在当前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的时代,有作者,以及更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人口革命的观点,并且身体力行,这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人口问题尤显突出,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作者能够纵横古今东西,创造性地提出人口改革的理论思考,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但时代的脚步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地球上的所有国家。追逐投资利润率的最大化,是一切资本家冠冕堂皇的表象的背后本质。据《人民日报》报道,1982年,德国已经有约500万人没有工作,几乎占就业人口的13%。“失业问题是欧洲面临的最大问题”,孟买的失业率更是高达40%。即使是原来以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著称的丹麦、德国,都以美国为榜样,纷纷削减社会福利,“把包袱甩到最轻”。再以中国为例,看看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呢?有“世界加工厂”之称的中国,早已在初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和如何把社会保障降到最低(以吸引更多的西方投资商的眼球)中挣扎许久了。更别说以出卖仅存自然资源为生计的黑非洲,黑非洲已经在经济全球化中逐渐被人们淡忘,他们又拿什么来建立养老保障体系呢?所以,在如此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下,建立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无异于“饿死自己,保子孙的命”,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能够接受呢?

更令人费解的是,目前世界上人口的绝对过剩的问题,似乎通过控制出生率已经无法解决了。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已经提出:

“人口的过剩完全不是由于生产力的不足而造成的;相反,正是生产力的增长要求减少人口,借助于饥饿或移民来消除过剩的人口。现在,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

人类社会由“人手”发展到“人脑”时代,生产力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到互不相容的程度了。过去许多可以由人来担任的工作被机器无情地夺去。那么,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严重的工作权力的缺失呢?按照这样的科技发展速度,我们不难想象,地球的终极也许是电影里的一幕:一个人指挥着数以亿万计的机器人生活在地球上。那么,谁又是地球的主人呢?即便是人,那么除了这个指挥者以外,其他的人是否会消亡于终日的无所事事造成的生存困境中呢?

遗憾的是,以上两个问题,我从作者的论述中并未得到较具体深入的信息。也许,这也正是人类在人口问题上的困境,需要一切尚在人口压迫中艰难行进的国家、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协商、解决的吧!(05-06-1)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转发到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三石头客栈 ( 闽ICP备17012760号-1  

GMT+8, 2024-5-9 04:26 , Processed in 3.02640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