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石头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5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江过往

[复制链接]

91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3:30: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噗嗵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680    更新时间:2005-9-19]              
                                    
  
  
   从江过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晨又听雨。
  上午从从江县城出发,坐三轮“摩的”(我习惯于按照武汉方言呼之“麻木”。确实半天一天地坐下来,身上都会颠得麻麻酥酥的),到城外青云桥。在城内交通,坐麻木相当便宜,每人五毛。过江则是一块。到青云桥虽然比较远,司机也只收了一块钱一人。到银潭要二十多公里路,不熟悉路况,又贪心地想饱览沿途风物,于是和司机商量跑来回。价格不贵,来回四十。
  上山走了三分之一山路,又遇到雨后滑坡。司机说去不成了。哪甘心就此罢休啊。
  远远看见绿影,心里祈祷着,是抢险救灾的解放军叔叔!
  原来是WJ消防的一辆车行在我们前头,战士们手搬肩扛地,一会就排除了路障,顺利前行。
  
穿云破雾,又入仙境。扑面水滴,不知是雨,是雾气。有云的气息,草树的香气,愈行愈高。有牛屎蛋的气味,心想,寨子近了,有人烟了。
  转过山路,进入一个山湾湾,豁然开朗,好象神话一般,阳光破雾喷薄出来,一栋栋清新简洁的木楼和雅致古朴的鼓楼显现在眼前。银潭上寨到了。
  再上行两三里,便是中寨和下寨了。仿若群山环抱的一颗明珠——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果然如是。
  天有些放晴的样子。
  村口两个担水的女童,瞧见外人,腼腆地笑笑,看着我拿起相机,便两个人叽咕几句,各自担着两桶水飞奔疾走地逃进寨去。
  在村口的人家拍了几张孩子的照片,有胆子大的,靠近来,看到当场显示的数码照片,惊讶得什么似的,招呼着同伴都来看,于是呼啦围上来一大帮,浩浩荡荡尾随我进寨了。
  (友情提示:去银潭,带个数码相机,你会有相当好的人缘,会有许多孩子与你亲近。)
  银潭的门票是10元/人。售票没有固定的地方,你进了寨子,会有位老先生上前来,和蔼友善地拿出一些文件和证明,来与你说明收费事项。
  转了一圈后遇到了方才半途排除路障的消防官兵。寨子里成立了自防自救小组,消防官兵正指导村里人操作水泵,以防护这些百年的老木房子。
  寨子里一二十个孩子,都尾巴似的跟随着我。亲近而捎带着腼腆地距离,与我一起漫步在穿寨而过的小溪旁。忽然间我一停顿转身,后面就哄地乱成一锅粥,都害羞地转过身去,假装没跟着我的样子。
  我心里快乐开花了。这么谐和的寨子,这么可爱的孩子,我要留下慢慢品味。
  麻木师傅在寨门口等着呢,可是我不想这么快就走了。于是再去找人帮忙通知,回头自行下山。
  侗寨最显目的建筑,莫过于鼓搂了。鼓楼都是高高耸立于村寨中,按照建筑造型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民居式等许多种,其中以密檐式居多。其造型下半部像座亭子,上半部像座宝塔。下半部是由四根大木柱支撑起的正方形的大厅堂。亭的四周有栏杆和坐椅,中间是一个石砌的大火塘。它的上半部好像一座密檐式的宝塔,一般是四边形或六边形,檐角佻巧,态势如同起跃翩舞。楼顶小阁放置着一面皮鼓,这就是鼓楼名称的来由。一架木梯附着在大木柱上盘旋而上。每每村寨里有贵客自远方来,人们便攀上小阁敲响皮鼓,集合寨子里的人,盛装巧扮来到鼓楼下,围着火塘悦声歌唱纵情舞蹈。农闲时人们喜欢在鼓楼休息,遇到节日里全族男女老少都到鼓搂来娱乐,在鼓楼前的坪场上吹芦笙、歌舞,通宵达旦。
  在热心村民的引领下,左拐右拐,到了村里唯一一家指定的旅游接待户——民兵连长家。又见售票的那位斯文老先生,原来是村小的张老师。他是寨老,又是歌师。在侗寨,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他的爱人,是位非常友善热心的大妈,汉语说不好,但是很细心体贴,总在边上看着你,微笑着。张老师经常会给客人看他家的影集,大妈年轻时标致甜美得很,唱得一嗓子好歌。倘若你能静静坐下来,张老师会和你说说侗家的情恋习俗——行歌坐夜,和你说说宾朋登门时的拦路歌和喝拦路酒,说说秋千节的快乐事儿。
  
侗族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社交,就开始“行歌坐夜”了。“行歌坐夜”也称“行歌坐月”,就是指“谈情说爱”的意思。很多侗寨有专门的“月堂”供年轻人聚会,在夜幕中,寨子里的小伙拿着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乐器,踏着斑斑点点的月光,一面拉着琴弦,一面哼唱着“邀约歌”,琴声歌声拨动了姑娘的心弦,小伙子弹琴,姑娘摇着纺车,坐着手里的活计,看似淡然,却仔细听着歌声和小伙子的心声,琢磨着怎么用歌声回复对方。在不同的季节里要唱不同的歌,在问答式的对唱中,最容易看出谁懂得的事理多,见识广。侗族青年男女就是在歌声中相识、相知、相爱的。

  侗家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盘头巾,女子喜戴银饰。在张老师家见到的亮布,听大妈仔细说来,明白了个大概,是自家织的土布,用靛蓝染过后,在蛋清里浸润了,隔水蒸煮,再反复浸染,门幅比较窄,呈青紫色,泛光,不透水,十分稀罕。
  侗家人喜食辣椒和酸味。家家户户都有腌鱼、腌肉(他们称之an鱼、an肉),贮藏十数年不坏。腌鱼是不杀剖的。他们在稻田里养鱼,插秧时下鱼苗,收稻时捉鱼,侗家真是极有音乐天赋,在田间捉起鱼来,烧了吃,便要唱个“烧鱼歌“,叫人惊叹。平常家里来客人就下田捉鱼,不刮鳞不剖肚,从寨里那口老井担来清水煮活鱼。侗家的米酒甘香爽口,很容易喝醉,因为上口极其清淡,不知不觉就过了量。山上的侗家比较喜食糯米,有一道叫我如今想起还会齿颊生津的老黄瓜煨糯米稀饭,清香清新得很。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参天, 银潭的“神树”便是红豆杉。有棵红豆杉是在寨子的高处坡上,几人合抱的茎干,粗过人臂的枝桠上吊着草绳,那便是秋千。而秋千节,便是侗家的情人节。青年男女在秋千上谈情说爱,让常青的绿树来见证不败的爱情,何其浪漫的事呀。
  在银潭寨子里乱窜,忽听得悠扬侗歌,寻声觅去,高处一家吊脚楼里,邂逅一群刺绣的女子。俯瞰寨子,雨后更显得清丽了。
  因为下过雨,张老师的媳妇在山上采回红菌,十分鲜美,煮在稀饭里,淡淡地隐藏到我的记忆里。
   从江过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在银潭的休憩,让我有些不思前路。身心放松下来,晚上枕着自个儿的手臂甜笑入梦。在星星尚未下坡的凌晨,坐起看漫天灿烂。太阳快要出来时,忽然飘来雾霭,寨子里隐隐有了人声,辛勤的侗家人,早早锄耕去了。阳光洒落在高坡上的那棵红豆杉苍劲的枝桠上时,雾霭还在舞动,仿若绸带般。
  于是就定定看了许久,深呼吸,把这山村的清新甜美和所有愉悦的记忆,让一个小匣子收容起来,留待我慢慢体味。
  张老师老早上课去了。赶到传说中的中巴要经过的那个路口,看看表,还早,差个十几二十分钟,暗自庆幸。
  可是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
  寨子里的人每每经过,总是善意而无奈的笑笑,后来,天色都不早了,寨里人说:怕是今天没车了,前几天大雨,山路滑坡了,有的地儿还没修好哩。
  欲哭无泪。虽然还想留几天,可计划还是要前行的,和家里分别已经很久很久。
  于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步行下山。
  走过上寨,村小学就在这个寨子里,这是我进山村峰回路转见着阳光的地方,叹为秘境的净土。
  张老师知道我今天要走,于是每节课下课的时候,他就在学校木楼的廊下张望。终于看见我噼里啪啦甩着步子走过,隔着百十米,他遥呼着。
  我应承着喊声说,我会再来的!再见了,张老师,再见,疲惫心灵最后的家园。
  
  路上许多风化的页岩山壁。我想这其中会有化石吧,我没有选择往自己的行李里加上一块石头,匆匆行走的路途上。放猪的后生鞭赶着两头肥猪,本以为放养的猪会苗条些,其实不然。肥是肥些,猪却也灵巧,倔强,不甚听话。那后生牵着绳子在石子路上拖猪,双方卯足了劲拔河,忍俊不禁哈哈大笑。没见过此等有趣的事。只想起小时候父亲养了一栏猪,是村里最肥的,每次喂饱了就拿个竹帚挠猪肚皮,猪痒痒的舒适极,便趴下呼噜呼噜起来,于是见天呼呼长肉。那时我提不动一桶猪食,便学父亲的样子给猪挠痒痒。嘿嘿,此时想家,倒平添几份俏皮,鼻子也不酸。山路上偶见几堆尚未干结的牛粪,哦,路上有行人,不孤寂。
  
  这一路的不孤寂,一直自我安慰了两个半小时。几棵老树,已经斑秃了树皮,枯朽了枝桠,我想下回倘若再来,是见不着了,心里有些感伤的,就好象我前行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么让我留恋的地方一样。离开银潭,心里竟然会有一丝丝的抽痛。
  两个半小时以后,我遇到了中途对向开往山上的卡车,现在下山了。站在路中央,我想我的样子一定很赖皮,就象一路走下来我的姿势很肆意,经验告诉我,下山步伐不能太机械,所以我把这辈子会的走路姿势一一演练了一遍,纵情而欢娱,但是实在还是累,尤其难以容忍的是肩上二十几斤的包包里竟然没有了水和巧克力。
  司机友善地笑笑,也不说话。山路只此一条,方向是下山。半个小时后,到了路口。司机说,我不能带你了,你去城里,我不去那。
  我还以为他不会说汉语,呵呵,原来会,只是内向,一个害羞的小男孩。
  
  折腾到从江县城,急忙扒拉了午饭,青椒回锅肉。贵州的猪肉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肉肉。不管是新鲜的,回锅的,或者是腊肉熏肉腌肉。
  打听去小黄的车,又停开了。那边正修路。只有麻木肯去,来回七十块,砍了半天价,车主是一个看起来比较憨实的小伙子,话不多。三个人拼一辆车。
  车行三五里,进入高增乡范围。果然在修路,满路的大石块,无法想象车怎么在上面行。司机说,就这段路最难走,他尽量挑平整点的、尚未铺设大石头的路面走,叫我们抓紧车篷顶的铁栏。叮光——脑袋撞着车篷了;嘭——一屁股颠上天又跌下来了;一路上乒乓作响惊啸着前行。不出两里路,噩梦真正开始了。司机说要我们下车帮忙推车。
  三个人在后面几乎是抬着麻木在大石块上高一脚低一脚地走。抬几米,麻木自行几米。而后再抬几米,麻木再自行几米。算来有五里路就是这么磨蹭着过来的,手上也不知道啥时候划了两道口子,黑包包在车斗里翻了N个跟斗,额头上也撞出一个大包,嘴唇干裂,因为爆笑,也裂出两道血口来。沿途有侗族村寨,明显的鼓楼与木屋,几人合抱的老榕树。孩子们都爬在高高的树岔上,看我们狼狈的模样,清脆的笑声播撒在田间,难怪乎都要去小黄,去听侗家的大歌,连孩童的笑声都有似天籁呢。
  
  到高增乡的集镇的时候,司机说,大概走了快一半路了。几乎瘫倒在车斗里,呵呵,真是路途艰难啊,都走了三小时了。
  
  转过山坳,总以为快到了,却苦于看不见村寨。到了山头,往下搜视,看见寨子就急吼吼地问:是不是到了?是不是?
  司机说:早呢。
  
  半途有坍塌的路基,也有滑坡的黄土覆盖着的路面。三轮麻木险险地过去了,惊出一身冷汗来。
  
  这下半截路总算行得有些盼头,没有推车、抬车,麻木蹦达着到了小黄寨门口。
   从江过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小黄是久负盛名的“侗歌窝”,素称歌的故乡,歌的海洋。小黄人世代传下来的格言是:“饭养身,歌养心。”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有满肚子的歌,出口成歌,以歌记述生活,情爱和劳作。他们自豪地说,汉家有读不完的书,侗家有唱不完的歌。
  小黄侗歌分大歌、情歌、蝉歌、祭歌、拦路歌等等,是一种相当于女生小合唱的形式,以和声见长。每首歌由一个人主唱而其他人和音,分高音、中音、中低音和低音等四声部,旋律大致一样,即兴填词,歌声错落有致,飘逸婉转入云霞,绕梁三日不绝如缕。看着侗家MM盛装打扮好,银饰环佩铃铃晰晰,虽则听不懂侗家语,心乘仙乐游九天去矣。
  歌队也不用指定谁唱低音谁唱高音,但演唱时,他们都可以配合得天衣无缝。小黄侗歌被称为“嘎小黄”(即:小黄的歌)。从 20世纪 50年代起,小黄侗族大歌就多次参加全国汇演。 90年代初,这里的几个姑娘凭借纯自然的和声技惊巴黎,现在每年他们还要到人民大会堂表演。
  寨子里的老人讲,以前参加县里的调演,回来的时候,大批人马步行60余里,一路唱回小黄。沿途路过的寨子,都会邀请他们一起歌唱欢舞,并捧上米酒,端上腌鱼腌肉,尽情狂欢。讲述的时候,老人摇着吱呀的纺车,弯弯的眉眼因沉醉而浸润着幸福。
  寨子里的花桥和鼓楼一样,也是侗家建筑艺术的精华。在寨子里游荡,穿寨而过的小溪上,一座座杉木花桥古朴而精致得叫人惊叹。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木条横穿直套卯眼相接,结构密致,形态美观。桥身上有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两旁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人们在桥上避风躲雨,因此花桥也被称为风雨桥或长廊风雨桥。
  溪水塘边或绿树楼旁,有一排排的大木架,整齐地围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成,穿方中间横穿看一二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动的桁条,这就是侗家人用来晒晾粮食的禾晾。  
  小黄侗家吊脚楼也是十分雅致。,一般都是三层。因为侗寨多在山区,气候多雨潮湿,而且多蛇和虫兽。为避免为其所伤,所以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是休憩所在。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
  侗寨干栏式的吊脚楼千姿百态,或者雄伟,或者轻灵,如宫殿,或亭阁,整洁雅致,友善的侗家人会在居所门口朝你微微笑着,哪怕语言不通,也让你倍感亲近。
  清潺小溪从寨中缓缓流过,安谧静逸的村子里耸立着鼓楼,吊脚木楼依山傍水,水旁依稀三两个发酵着靛蓝的木桶,带些青草香的空气,在午后的日光里氤氲着。纯粹的田园,纯朴的歌声,纯净的灵魂。
从江过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从从江县城出发,每天下午 3: 00左右到从江县县城近郊高增村的路口,等一趟专门跑小黄的农用车。次日的早上 8: 30左右,车子将从小黄村回到从江县城。小黄的住宿只有村委会办公楼的两间客房可以选择,每人 10元左右一个晚上。要不,就到老乡家食宿。一晚上住宿5元左右,吃饭如若有鱼,8块,有肉,10块,有鸡,12块。钱是自己看着给的,一路走来吃住在农家,基本上都是这么个价格,给少了,人家也笑咪咪地欢迎你下次再来。给多了,他们会记挂着,感激不尽的话语,真是淳朴友善。)

  
  
  再从从江出发,准备去肇兴,已经是上午十点四十了。时有小雨,不巧的是,中巴在路上爆胎了。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路程,直到下午三点了,才到洛香。然后花一块钱,坐农用车到肇兴。路途劳顿和欲雨未雨的闷热烦躁在置身肇兴小镇的那一刻挥扫而去。真是个让人微笑的小镇。
  起码第一眼没有叫人皱眉,于是武断地认定,不虚此行。
  四点半了,吃午饭。颠簸一天,除了早上一碗清水咣当的米粉,刚够塞牙缝的量,不知消化到哪旮旯去了,这一天只喝了一瓶矿泉水,所以下车的时候趔趄了一把,眼冒金星,使街边簇新或陈旧交杂的木房看起来有些金碧辉煌了。
   从江过往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游客『噗嗵』于2005-9-25 22:31:40发表评论:
评分:3分
    去就去,我也想重去呢.看你何时空.

游客『石头』于2005-9-21 22:01:31发表评论:
评分:5分
    什么时侯再去一次吧,我挺感兴趣的

游客『弯弯南浦月』于2005-9-19 9:48:19发表评论:
评分:4分
    充满感情的文字,把人引入淳朴的银潭,这样的一种经历一定终生难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转发到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三石头客栈 ( 闽ICP备17012760号-1  

GMT+8, 2024-5-12 17:00 , Processed in 3.5100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