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石头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428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草稿:《一个都不能少》评论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0

好友

2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11:13: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个都不能少》评论





1999年开春,大概是乱世蹊跷输赢莫测人道无常,也可能是那年世界各地的张爷爷张奶奶张大伯张大妈们的高香烧痛了神仙们的脚丫子吧,总之被称魏敏芝“中国第五代导演之一”(言下之意即“特特小号字辈”)的张艺谋忽然大败其命扭转乾坤,成为了大陆电影界最得意的“星星”。

想想当年闹得荧幕上鸡飞狗跳的《秋菊打官司》,什么《菊豆》呀,《大红灯笼高高挂》呀,还有那片幼稚可爱的《美洲豹行动》等等,要么遭遇惨淡票房,要么在领导面前不买乖,要么倍受爱国热情高涨的国人唾骂。说起来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啊老张,就算你在国外屡屡得奖给咱祖宗挣了面子,还有人戳着你的脊梁骨说你这是“卖肉给洋人”,“净出咱祖宗的丑,丢咱大伙儿的脸”。那会儿,你拍的那几个片子,有几个中国人能看得懂呢?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还叫懂吧,谁让这电影和一首著名的儿歌同名儿呢?唯一可说得上两句的,也就《红高粱》了。当年和《黄土地》一起惊艳国人的片子,着实让无数观众私底下发泄了积攒多年的性压抑,大呼过瘾!可这怎么也是陈年黄历了,“好汉不提当年勇”,罢了吧!

算一算,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导演里,好像还真没有谁背运给背成张艺谋这样儿的。运气给背到他这个份儿上,也该叫“中华一绝”了。不过中国还有句老话说,运给背到极点的时候就该转运了。这话说得玄,因为谁也不知道背运背到什么时候才能叫极点(如果知道,那大伙儿还不都巴巴地指望自己赶紧往那最背的地方去呀,好早日转运)。不过张艺谋不同,他的运的确是背过头了。后来据他的大学同学袁贤安骄傲地而又深情地回忆道:“当年我们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时,我们不同班,他(指张艺谋)在摄影班,他们为了看一部好片子,反复看,甚至自造假电影票混进来看。就这么执着,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说的也有道理。中国人就爱信什么“天道酬勤”,还有什么“天才是由百分之xx的汗水加上百分之xx的灵感组成的。”看来老张的导演天才也是由许多淋漓的大汗组成的,是经成功之妈——失败多次怀孕流产之后幸运地诞生下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相信转运这回事儿也并不是什么封建迷信愚昧盲目的表现,而是坚强励志树立人生信念的一个民间通俗讲法。

话扯远了,再回来说说老张是如何转运,在哪个人生列车的哪个车厢转的运,以及这运转得如何吧。这才是咱今天想与您切磋的正经话题。如果您有幸翻开新中国电影史,一定会看到上面庄严地记载着老张在1999年春天的时候杀青了一部叫做《一个都不能少》的作品。凭借这部电影,老张艺谋箭双雕一石二鸟,一口气拿下了威尼斯影展的大奖和当年国内的金鸡奖。当然你可能并不因此而感到丝毫的意外,因为对于张艺谋来说,坐坐飞机出出国,然后冷不丁抱回一个什么熊猫奖啦,大象奖啦,狮子奖啦,在媒体的报道中是常有的事,好像他每年都能拿个什么奖似的。就冲他这么不损毫发地拿奖,咱就不能评他个民族英雄,对不对?话说回来,如果您仍然把这次他的获奖同他的以往奖项等同起来,那么您可就大错特错啦!这里要证明的是,正是这部电影,这次获奖之后,老张近知天命之年而得不惑,终于大彻大悟洗尽前尘,开始走上了人生的幸福大道,他的命运,从这里开始彻底地扭转过来了。



《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荒唐可笑而又极其肉麻的故事: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四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说,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她能给你把娃看住。先让她凑合,等你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都是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了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看到了吧,著名的感人的催人泪下的令祖国人民骄傲的为老张导演撑腰的,就是这么一部酸不唧唧自暴中国乡村教育之丑而后又用无限爱心捐款弥补心理失衡的电影。这里先不谈及本片与政治之间眉来眼去的暧昧关系,就剧本编写、演员表现最基本的两点来看吧,如果您也是一位细心观察勇于思考的观众朋友,相信您早已被那破绽百出的故事情节和麻木呆滞的演员表演噎得上气不接下气,既而会心一笑乐不可支了。

先不谈别的。就说说那个让人顶顶恶心导致生理性反胃的结尾吧。如你所猜,进城找学生的魏敏芝保留了农村人性格里的固执,她天天站在电视台的门口寻找一个据说是戴着眼睛的台长。一天又一天,问了一遍又一遍(要我是那电视台看门的呀,早给翻白眼活活逼死了)。果然是“英雄落难处,奇迹出现时”,就算当时没有一个好台长,上苍也该咒死现任的坏台长,赶紧换一个能把故事接下去的好台长上岗呀。然后,魏敏芝通过神通广大的媒体,恰倒好处地展示了“一个心急如焚的乡村小老师形象”。这下,该魏敏芝转运了吧?瞧啊,丢的孩子找回来了,全城所有有情却无处可抒,有爱却无处可献的市民们被深刻地严重地感动了。钞票和各种物资像雨点一样落在魏敏芝和她的学校、学生身上。啊,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未来是多么广阔,社会是多么地富有爱心!当魏敏芝和学生们从捐赠的粉笔堆里露出甜蜜的笑脸时,不知有多少观众石头落地心中宽慰,真比自己儿子找着媳妇儿还塌实似的,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著名的捐款前奏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xx……”

不过看到这里,好像广大观众,包括我们的小老师魏敏芝,都已经忘记了她最初的心愿是什么来着了。好像把所有的学生都给找齐了,让他们都能继续上学了,便是魏敏芝老师一生朴素而崇高的心愿。她忘记了村长答应过给她的那五十元代课费了吗?她忘了当年为了凑足去城里的车费,逼班上的每个孩子交的钱了吗?她怎么一进城觉悟就高起来了呢?就这么个负责任不怕苦不要命不取分文报酬的好老师,赶紧推荐推荐当劳模去吧!“怎么,您还惦记着那五十块钱哪,村长没交给您吗?”“照您这么给村里招财进宝的,那村长大人还敢忘了您呀!”“哎哎,记者同志,这段别拍啊,不要拍!这是自家的事儿,不兴给别人家看见的……”

不过也对。咱中国人就喜欢看个大团圆好人有好报之类的欢喜结局,人家罗蜜欧和朱丽叶爱得昏天暗地都快私奔成功了还免不了一死呢,咱呢?梁山伯和祝英台就是死了也要变成两只蝴蝶天天飞在一起。飞在一起你可管不着了吧?就是要爱,气死你!所以《一个都不能少》安排了这样的一个结局,就证明了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部为中国普罗大众拍摄的电影,是一部专门为促进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而精心设计的电影。金鸡奖的获得,无疑证明了广大无产阶级老百姓对它的喜爱。除了落下一点儿庸俗和可笑的后遗症以外,老张,他没损失些什么呀!

说起这电影里的细枝末节,像我这种忘性大的人一般记不起几个。不过《一个都不能少》里还真有那么几个让我给噎着的小段:(喝可乐片段,P21,并补充)

再看看他的演员阵容:

演员表:
魏敏芝--魏敏芝(河北省赤城县镇宁堡乡中学学生)
张慧科--张慧科(河北省赤城县头堡子村小学学生)
田村长--田正达(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水泉沟村村长) 以上为主演
高老师--高恩满(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沙梁子乡中心小学教师)
孙志梅--孙志梅(河北省龙门所镇中学学生)
电视台门房--冯玉英(张家口市人民公园售票处票务员)
电视台主持人--李凡凡(张家口市电视台经济部主持人)
县中学教师--张艺长(北京市延庆县教育局基建处教师)
砖窑老板--徐占青(北京市延庆县千家店镇红石湾村村长)
张慧科娘--刘汉芝(北京市延庆县红旗甸乡丰沟村村民)
中年旅客--马国林(张家口市联合利华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干部)
电视台台长--武万录(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
火车站广播员--刘?茹(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
文具店老板--王淑兰(张家口市桥西区爱晚斋文化用品商店经理)
电视台导演--付新民(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部主任)
饭馆老板--白?梅(张家口市聚鑫餐厅经理)

看到这里,相信你都乐了。您说这老张刚和配戏多年的女演员巩x分手吧,分手也就分手了。难道我们一个泱泱大国还找不出第二个可以演老张戏的专业女演员?以上群众演员的表现也不能说差了,人家毕竟大都是第一次站在镜头前,瞧着那个黑乎乎的圆东西一路追着自己的每个动作每句话每个表情,谁能不紧张不觉得神怪嘛。不过,以观众的角度来看,就享受不到演员们初上镜头那种初恋般紧张、甜蜜又拘束的快感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生硬的表情,--补充---这还不算,一位通情达理的张FANS解释说:“张导这是要让这原生态的人,走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演绎出故事。让真实、朴素,生发出它们的艺术魅力,去震撼人心,催人泪下。”(鼓掌)

在这里,咱如果能代表老张,可要对这位张粉丝深深地鞠一个躬了。如同现代都市人都嚷嚷着要吃野菜睡木屋当村姑一样,人们不断进化所创造出来的文明终究会在某个清晨被人类自己所抛弃,回归原始成为了一种时尚。但是究竟有没有人时尚到真的回到什么深山老林里去当一个野猴子,成天睡树枝吃野果呢?好像在世界范围内的新闻报道中还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消息。自然,“原生态的人”,可以“走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可是这样做是不是就一定能生发出它们的“艺术魅力”呢?那可就难说了。否则世界上的艺术家可太好当了。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都可以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走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中,演绎出故事”,人人每天不都在过自己的日子嘛,谁还不是个原生态?那更冤的要数新闻类节目和像《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了。他们更是原汁原味地报道了某个“原生态的人”(绝对不是演员扮演的)在某个时间里,在自己的“原生态生活”中(绝对没有搭背景找舞台),做了一件什么“原生态”的事(绝对没有编剧,导演的参与)。那么和《一个都不能少》比起来,谁还比谁更“真实”、更“朴素”,更能“生发出它们的艺术魅力,去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呢?

哎,说不清楚。反正艺术要到了这个份儿上,轮咱老百姓头上叫“瞎拍”,要是轮哪个大师头上,就叫“新xx主义”了。有位老师问:新xx主义风格的电影在中国会不会走到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摄影、非职业导演、非职业剪接呢?咳,就咱老张带的个头,那还用说吗?

对此,老张的原话可是这么说的:“《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的电影,这恰巧是我们的一个目的: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瞧瞧,人家老张谦虚吧,明明是一部玩转了大半个世界,抛弃了所有专业演员的片子,他非要说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传统、司空见惯甚至非常老套”(博得不喜变化的广大中老年观众的好感)。老套就老套吧,人家还又发话了:“在司空见惯中拍出一份真切和力量来。”言下之意,别看我老套,这部电影拍得那叫真哪,那个有震撼力呀!年轻的,小的,爱玩儿心跳的,你能不看个真,看个有震撼的么?

最后剩下那些既无所谓老套,又不在乎什么真实啊,深度的观众(通常就是些只求能看懂故事情节,能坐在那里耗时间的的主儿了)怎么处理呢?老张又给下了保证书:“我们拍电影的人,在今天电影市场的需求下,当然要把电影拍得好看。(我这部电影拍得很好看啦,您尽可以放心掏钱,绝对不会后悔)所以,我们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电影除了好看以外,还能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关心什么,爱什么……”

幸好啊,老张在这里及时地收住了嘴,没给再往下扯。否则有脑子的观众可不乐意了:“凭什么让你拍电影来教育我啊,还‘告诉大家什么,让大家想什么’,我想想些什么你管得着吗?说来说去你把自个儿当我们思想品德课的老师啊!我关心什么,我爱什么?我爱关心什么就关心什么,我爱谁就谁!”喏,老张啊,观众们不太高兴了,别拍个电影就自信得跟救世主似的,你可赶紧给大家陪个不是吧:“大家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坚信,观众的口味并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样单一和肤浅。”

嘿,这招可灵了吧?这句话可就说到观众们的心坎儿里去了,说得大家都心安理得,心理舒坦畅快起来。是啊,谁会承认自己“口味”“单一和肤浅”哪。既然大家的“口味”一定不会“那样单一和肤浅”,那么你就一定会喜欢这部电影。如果您不喜欢这部电影呢?哎,别怨我,还都怪您自己的“单一和肤浅”吧!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哪,听了这话,您也不再仔细想想,这话怎么听起来耳熟,跟咱亲爱的安徒生大师笔下的《皇帝的新装》里那俩骗子有什么区别啊?聪明的、睿智的、负责任的,统统得说:“天哪,这是多么美丽的一件衣服!”谁愿意在大家面前承认自己又蠢又笨呢?要是谁看不见这件衣服,那可对不起,不以为别的,就因为您自己傻,您呆,您坏,您不尽责。想来想去,您说,您是看得见呢,还是看不见呢?哎,别想啦,众教授众影评家众领导众金奖早就奔老张那了儿去讨彩了呀,就剩咱这几个“单一的”“肤浅的”在这里瞎哼哼,冒酸水儿。瞧,都给咱老张说中了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转发到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0

好友

2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05-2-18 11:13:51 |只看该作者


1999年,正当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为着高达两千多万的票房任务(这在当时可是个天文数字)绞尽脑汁儿的时候,正当老张拎着剧组一帮人和魏张慧科两个农村娃在河南、天津、湖北、浙江等地巡回展出大肆卖座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老张的一纸退席书震惊了全国(在记者眼里是震惊,在您眼里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他致函戛纳电影节主席雅哥布“郑重声明退出戛纳电影节”。理由是:“该主席带着政治或文化的偏见评论这部影片,称该片和他的另一部影片明显是在替政府做宣传。”

老张啊老张,说你不开窍吧那是你在拍《一个都不能少》的日子之前,在《一个都不能少》之后,你怎么就这么崇高这么睿智这么精明这么乖巧了呢?该不是你觉得拿这样的片子去糊弄戛纳电影节的评委太掉价,这回拿奖胜算太小了吧?更滑稽的是,咱老张头还说:“我决定退出是因为我对贵节珍视艺术的宗旨产生了动摇。”瞧,那年头大伙儿不都热个对xx大声说“不”么,我们老张头在影视圈混了些年,什么奖也给拿遍了(除了奥奖),谁还稀罕你那个什么破戛纳呀,呸!我就不稀罕你那个奖,我东方不亮西方亮,后来咱不也得了个威尼斯的大奖么,还捎带了一只国内的金鸡。更精彩的是,老张的这一表演立刻博得了无数爱国热血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一致赞赏,某老电影理论家还把他的此举提高到爱国行为来加以歌颂呢。

老张啊老张,现在谁都不能不佩服你了。你这一笔政治帐可是算得太精准了。多年来扣在你头上的什么“表现丑陋和落后”呀,“后殖民文化大师”呀的帽子,这次统统给掀了个干净。不但掀了个干净,大伙儿还把你当爱国英雄来爱戴。那戛纳电影节的主席雅哥布还莫名其妙地捧着老张的退出函傻乎乎地发呆呢,人家在遥远的东方都成了政治舞台上的红人了啦!

除开这一漂亮的“退场秀”不说,再退一步来想,即便张艺谋在戛纳被杀了个回马枪耍了个下马威,对他来说也并不打紧。老张人家事先早就盘算过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在中国大陆是铁定了要火起来的。凭什么呢?不凭别的,就凭老张这个电影抬举了咱的“希望工程”,那政府还能不苦口婆心地给他做宣传啊。

掰起指头算,这一二十年来,描写农村教育状况的电视电影节目也还真有那么几个:《凤凰琴》、《美丽的大脚》、《上学路上》等等。“一群群民办教师早都被塑造成道德的丰碑了,但始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真的没有办法解决农村教育的问题么?在我们的教科书里,明明白白地记载着日本在二次战后的崛起依靠的是教育,德国的崛起依靠的是教育,许多富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把教育当作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来做。这些都是教育强国、教育富国的先例。2005年1月,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0.62亿元,虽然这一数字比上年的3491.40亿元增长了10.29%,而其在GDP中的比重却仅为3.28%,比2002年的3.32%还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下降是1995年以来的第一次;至于2004年的比重虽然还未统计出是否为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达到前几年预期的4%的目标。相信这些数字要是单独出现在您面前,您可能还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可是如果放在上个世纪末教育经费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这个大背景下,相信您和我一样,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儿了吧。如果您还是一个稍解中国户籍体制的人,那么您也许比我还更清楚这3.28%的大致分配流向。当城市里的孩子们在设有电梯、空调和电脑的现代化学校中孜孜苦读的时候,许多农村学校却连一个电铃都没有,上下课全靠老师手里的一个摇铃:摇铃响了,就下课了;再响,就是上课。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的孩子们上大学的门槛还比城市里的孩子要高得多——高高的分数线成为了他们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摆脱知识贫困和物质贫困的一大屏障。据说现在在某些农村开始流行起了一种说法:生孩子还是生个傻孩子好。生聪明娃能干啥呢?只会读书,读了书又考不上大学(因为大学里面对农村生源的招收分数往往很高),考上大学了又交不起学费,交了学费毕了业又找不到工作。还不如生个傻儿子呢。傻儿子不会念书,小小年纪就能给家里做事,出去打工,挣钱,这才是爹妈的乖孩子呢。

我不知道根据这种说法,已经有多少来自农村的百姓选择了相应的做法。我只知道提高人口素质,是提高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一个基础,这也是计划生育施行二十多年的初衷之一吧。可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少生减生了的农村人,竟然出于自己当前的经济利益,希望自己能生一个脑子不灵便的孩子,一个不会念书的孩子,一个痴呆儿。这种黑色幽默放到哪个家庭,哪个社会,哪个民族中不是一种辛酸呢?可是事实已经这么残酷地摆在我们面前了:农村教育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缺少的仍然是资金,仍然是政策性的公平,仍然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出发点和计划,但做出的仍然是忽略和牺牲。

我说得太多了。和我说的话一样多甚至多得多的是,十几年前我国政府官员利用公款进行桑拿的支出费用就已经上百亿元了。要说我们的国家穷么?这下可真穷了。亏欠教育的,亏欠老百姓的,别想依靠政府,只能指望另一些有能力有爱心的人民群众来“发挥余热”了(除了捐款捐物,近年来还流行起了一种叫“支教”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免费的人力捐赠)。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希望工程应运而生,希望工程成为了中华儿女的希望所在,希望工程“指明了华夏子孙前进的方向”,希望工程照亮了炎黄大地未来的辉煌!

是的,这正是我们的政府苦于希望工程的舆论宣传怎么都不能深入人心,怎么都掏不出更多充满爱心的钞票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张艺谋出现了。他的出现是希望工程的一道曙光,他,才使希望工程真正开始有了希望。人们说:“时事造英雄。”张艺谋就是在这教育事业举步为艰,希望工程火光模糊的关键时刻造出来的一个英雄。

《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在各种媒体中,开始充满了许多让人大为振奋的报道:

“观看完影片后,天津鼎华技校的一名老师当场捐赠了400元人民币,作为她向‘希望工程’捐献的一份爱心。在见面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教师眼含热泪激动地说:‘看完电影后很激动,也很难受,我觉得国家要发展,必须从教育抓起,特别贫困地区更应该加强教育。我作为一个教师,今天献上一点心意,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孩子早一点掌握文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见面仪式结束后,一位20多岁的女士激动地将自己准备购置衣物的1万元交给张艺谋,请他给山区的教师。”还有,“鼎华技校的另一名来自外地的打工女也捐赠了100元,她说:自己的弟弟上学,但仍愿意表示一下自己的心意。这位观众的举动激起了在场观众阵阵的热烈掌声,张艺谋应邀和她们合影留念。”如此等等,真是举国上下一片捐款,华夏内外纷纷解囊,连捐款者自己都被自己狠狠地感动了。

如此,一部本来可有可无的片子出现在一个必不可少的时刻,为一些人解决了一些心头之患,还为另一些人发泄掉了过剩的人间真情,又为更另外的一小些人提供了资金和舆论上的暂时保护。这里面的政治利益又有谁能算得比老张清楚呢?瞧啊,“青岛市副市长马伦业参加了首映式,并号召社会各部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共青团员和青少年学生观看影片,唤起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算一算,这里面的门票是多少?)难怪《一个都不能少》官方网站中雄赳赳气昂昂地说:“为了保障国产影片的发行放映,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打击侵权行为,国家版权局为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下发了版权保护通知,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国产影片的版权实行‘红头’保护。”怎么样?够神气吧?



“在政治上初战大捷以后,老张,可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啊。接下来,该照顾的就是咱老百姓的眼睛了……”

哎哎,我说这位同志,你可操什么心哪。咱老张是个明白人。艺术家们不是常说什么“人民群众是我的生命”么?拍电影遭罪那可不是白白地遭,您要是一再地唾弃冷落他,他还能这么继续吃苦耐劳下去么?不接受您的崇拜倾倒,也得接受您腰包里投降的钞票,起码,可以占领你的眼球你的耳朵那么一会儿,让你的嘴巴你的脑袋围绕着他反复地张张合合一会儿吧。这才是电影的魅力,或者说艺术的魅力呢!

“不过对于老张来说,这也太难了吧!又要搞政治,又要搞我们人民群众……”

放心吧您,以老张他的智商,这活儿还真叫不算难。要在政治和观众之间求生存,求发展,求辉煌,看起来是不容易,可是自古华山还有一条路可走嘛。拍个小电影还有什么不能想出来的法子?何况,这法子早就给老张想出来啦。什么办法?煽情呗。

先让我们列举以下纯洁善良的广大观众们观后的亲身感受吧。1999年5月14日,在四川省影评学会的研讨会上,川师文学院教师徐家贵说:“当我们看到魏敏芝在电视节目中呼唤‘张慧科,你在哪里?我已经找了你几天,你回来吧!'这个时候,我们的感情真是随着一个13岁乡村教师的呼喊而揪心,泪流满面了。”4月18日,在北京地质礼堂,平安保险公司一名叫郭志敏的女士在看过影片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当场将本来准备存进银行的1万元现金捐给希望小学;当剧组乘坐的面包车从地质礼堂驶出时,一名30岁左右的男士趁着车子停下的一瞬间,突然将1000元人民币从敞开的车窗塞进坐在前排座位上的张慧科手中,随即转身消失在穿梭的人群中。初中生王X在观后感中写道:“魏老师对她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的王老师对我们也不差。老师为了让我们长大有出息,无时无刻的为我们辛勤的忙碌着。同学生病了,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去看望同学,为同学补课。老师这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我们要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

看到了吧,这就是煽情的力量,这就是煽情的吸引力。善良的人们是多么容易被唤起同情心啊,同时唤起的还有对自己这种同情心的珍爱,对这种珍爱的深深留恋,以及对影片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过,自古以来智商高一点导演们都懂得使这个招儿,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多讲了,留着给您自个儿慢慢去验证。



说到这里,我对《一个都不能少》的罗嗦话大概也该有个了结了。只是咱有谢幕的时候,人家老张可丝毫没有功成名就隐退江湖的意思。在接下来的《幸福时光》里,我们再次看到了主人公“选秀”的热闹场面,以及对于弱者(盲人)倾注的无限“人文关怀”。而在《英雄》中,张艺谋凭借出色的武演,把众明星捆绳子上吊在竹林里飞来飞去,着实惹亮了一把中国人外国人的眼,并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性格鲜明的“杀人君主”,一位“倍受景仰”的“奴隶的英雄”,更成功地让剧组成员的腰包狠狠地丰满了一回。再接再厉,他最近的一部电影《十面埋伏》,延续了“武打+明星+煽情”的路子,非但拍成了一部三角恋喜剧片不说,老张在娱人民之乐这条路上算是越走越远,在一片笑声中出色地按摩了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工作紧张恋爱失败生活压抑而造成的各种心灵创伤。不过,笑归你笑,不论嘻笑怒骂叫好斥责,他老人家心胸宽广照单全收只管票房,您又如何能奈何得了他呢?

“张艺谋,中国导演、摄影师、演员。出生于1951年11月14日。”怎么样?这简介的开头乍一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非凡家世,也并非神灵重生吧。但正是由他,发明了当代大陆电影“政治+煽情+娱乐”的公式,这个公式套用在冯xx孙xx等导演的作品上一样显出了良好的“副作用”,并加速了我国电影艺术进一步的庸俗化、乖巧化和实用化。当老张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的时候,当他被称为“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的时候,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您还对我们的电影未来抱有什么崇高理想呢?就当他们又拉了几条昂贵的电影大便吧。(05-0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0

好友

22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05-2-23 14:42:39 |只看该作者
嘿嘿[em0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15 8:16:0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三石头客栈 ( 闽ICP备17012760号-1  

GMT+8, 2025-5-22 21:04 , Processed in 2.77433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