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木儿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489 更新时间:2006-4-28 文章录入:三石头 ]
龙蟠虎踞、帝王之宅紫金山
门票:中山陵 40元 明孝陵50元 灵谷寺15元
联票:80元(携程卡价:75元,一张卡可购多张)
紫金山即钟山,南京的著名风景区,因在阳光映照下山顶上出现紫金色光芒而得名。东西宽约7公里,南北约3公里,面积约20多平方公里,最高峰北高峰海拔468米,诸葛亮评价“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钟山是南京名胜比较集中的地方,散落着著名的古迹: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天文台,以及廖仲恺墓、何香凝墓、邓演达墓。
第二天的行程计划很简单,就只是一个钟山。
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诺大一个钟山,除了闻名的中山陵、明孝陵和灵谷寺之外,还有天文台以及星罗棋布的许多名人之墓。
我们用携程卡买了联票,第一站去了中山陵。
中山陵
中山陵坐落于钟山主峰北高峰,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
对中山陵最大的游览印象就是一个字:挤。
无数的旅游团、无数的导游旗、无数的人……在到达入口处的牌坊时就能体会到,各地的方言混杂在一起,又嘈杂又喧嚣,在任意一个景点拍照都别想避过那攒动的人头。很多时候,其他的游人还会在照片中喧宾夺主。
没有办法,我只好把相机仰高再仰高,镜头拉近再拉近,效果依然不理想。
还是说那些建筑吧。中山陵的建筑很华美,挺有些皇陵的气势。颜色简约、造型古朴,在雕花和装饰上又带着点西洋建筑的风味。所有的字都是孙中山的手迹,被装裱得金光灿灿。所有的台阶和牌坊都是花岗石砌成,听妹妹说石阶的数目是有些讲究的,本来打算数数,但是发现准备开始数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前面的,只好作罢。
妹妹特意指给我看,从陵墓入口处向祭堂眺望,阶梯层层递进。待到达祭堂口再回望,所有的阶梯都隐藏不见,变成了一个个小平台,建筑师精巧的心思果然巨细无遗。
祭堂是仿宫殿式建筑,门楣高挂“天地正气”四字。三道拱门各自的门楣上是“民族”、“民权”、“民生”的横额。祭堂内人潮涌涌,还有无数的人正向上而来,看情况是不会有所缓解的,于是一咬牙我们也随着人流挤了进去。
祭堂内的拥挤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游览人数的庞大使得墓室里只能分批进入,但外面的人不知道,还一味地挤进来,本来就不宽敞的祭堂里顿时连转身的空间也没有了。埋怨声和喝止声此起彼伏,所有的人都疲惫不堪,妹妹的拎包在拥挤中都被拉坏了。
在等待的时候我抽空看了一下周围。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的大理石坐像,后来看了外面的介绍说是世界名雕刻家的作品。堂壁四周大理石上刻着孙中山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但因为太远的原因,我仅能看到“建国大纲”四个字。
好不容易进入墓室以后,拥挤程度有所减缓,但围栏上依然挤满了人,从外面根本看不到什么东西。墓室是一个圆形,最中央是孙中山的汉白玉卧像,据说他被安葬在卧像下5米处。人们围着围栏游动着行走,谈笑的谈笑,喧闹的喧闹,再肃穆的凭吊心情因着这样的情景也荡然无存。
从出口离开后,觉得整个人都很憋闷。本来附近还有一个后花园可供参观,但我们看到人群依旧不见少,实在没有了游览的兴趣,于是决定离开。感觉上,中山陵的游览味同鸡肋,门票昂贵、人潮拥挤、兴致不高,性价比实在是太低。到过一次之后,便不会有再去的想法。
我们离开选择的是旁边的小路,这里相对来说安静了许多,周围都是参天的杉树和梧桐,郁郁苍苍的景色总算让我的游览心情渐渐地又好了起来。
离开中山陵之后,我们乘坐附近的游览车(票价:3元/人)前往下一站:灵谷寺。
灵谷寺
灵谷寺位于中山陵东,是紫金山风景最胜之区。灵谷寺原名开善寺,南朝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梁武帝萧衍为葬其师宝志和尚所建。此寺原来修建在紫金山独龙阜,即现在的明孝陵所在地。明洪武十四年(1318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在独龙阜建明孝陵,将寺和塔迁至此处,并改名灵谷寺。
说来很巧,刚在杭州寻觅过济公的痕迹,到南京又再见宝志和尚。
历史上的宝志和尚,就是神话故事中济公的原型,被梁武帝敬尊为师。宝志的一生传奇得犹如神话,因而被敬若神明。据说朱元璋修建明孝陵时因在独龙阜挖出宝公遗体,心中忐忑不安,为此还卜卦问天,得到谕示后将寺塔迁居,风光大修求个心安。
一进灵谷寺,心情顿时好了不少,这里游人明显比中山陵少了很多。景致开阔了,游赏的兴致也自然有了。初进灵谷寺就会经过一座小桥,叫做“迎驾桥”,是当年寺内僧众列队迎接乾隆的地方。过了桥就能看到“万工池”,池不大,四周绿树成荫,柳枝柔美、春意盎然。据说朱元璋当年觉得灵谷寺外景致太空,便调集了一万人在一天之内挖成此池,果然为灵谷寺增添了些许别样风光。
我们择路而行,首先走到的就是无梁殿。
灵谷寺的无梁殿是现存最大的一座,因全殿皆由大砖砌成不用一木一梁而得名。灵谷寺在历史上曾被严重破坏过,此殿却因为造法奇特而保存至今,可说是至为难得。
无梁殿无木无梁,也没有窗户,在门外就觉得里面又黑又深邃。一进去果然觉得冷飕飕的,本来天气还有些热,这下反倒觉得衣衫单薄了。现在的无梁殿已经成为辛亥革命蜡像馆。殿内分格按照时间顺序陈列蜡像,墙壁上则刻着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阵亡将士的名单。蜡像做得极为逼真,表情神态无不栩栩如生。
离开无梁殿后我已经能看到灵谷塔,高耸的塔身掩映在树荫中也分外显眼。因是近代所建,所以保存良好。我特别喜欢塔身的颜色,浅黄与青灰相映,让人眼前一亮。塔高约60米,九层八面,每层都由绿色琉璃瓦披檐,外有石栏走廊,是国民党安葬阵亡将士的纪念塔。
塔内是螺旋式扶梯,很窄,最多容两人并行。每上一层楼大约要绕着中心石柱转上三圈,走得快些便会有眩晕感。我们每上一层都会到走廊上去看看,随着楼层的上升,眼前的风景也变得越来越有趣。从下往上走,景致愈显开阔,而从上往下行,景致则愈显细腻,每一层所看到的风景,都有很大不同。在塔顶向外望去,钟山的郁葱深秀都尽收眼底。
从灵谷塔离开后沿着路标指引,去拜祭了一下谭延闿墓。中山陵祭堂里的大石碑字迹就出自谭延闿的手笔,但相较中山陵的热闹而言,这里却显得分外冷清。途经待祭堂,却只看见荒草堆里的木头框架,看介绍才知道原来因为谭延闿是湖南人,湖南省政府原本打算出资兴建这个待祭堂,但刚开工就爆发了抗日战争。战争结束之后,湖南省政府早已将这个工程忘记,这座待祭堂也只剩了一个框架,淹没在疯长的荒草丛中。连沿途下来的临瀑阁看上去也鲜有人至,只余下荒草藤蔓、空楼亭台。
游玩一路回返,才见到了灵谷寺门和八功德水。传说中的八功德水去疴解瘀、犹如圣水,所以古人纷纷抢饮。而我眼前的八功德水不过是一个小小方池里的脏水,因为严重的污染水色已经变黑,连池中的石雕龙头上也有污迹。池水已经臭不可闻,蚊虫滋生,让人见之不免心酸。真不知随着时代的变迁,还有多少古迹会消失殆尽。
从灵谷寺离开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下一站是朱元璋的明孝陵。
<span lang=EN-US><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纵深2.62公里,陵垣周长达22.5公里,花了十七年时间建成。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现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宝城等古迹。
近来常读的都是明史。
由朱元璋创建的大明帝国,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而有此政绩的明太祖自然拥有匪夷所思的铁血手腕和谋略眼光。然而可惜的是,明朝在南京的延续仅仅两代君主,永乐皇帝朱棣兵变之后移都北京。南京所承载的,大多都是短暂的浮华。
因为我们乘坐的出租车绕路,达到的并非明孝陵正门,所以一进去就看到了金水桥。作为最有特色的神道只在最后离开时惊鸿一瞥,棂星门和大金门都无缘得见,多多少少也有些遗憾,只能留待下次了。
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将其葬入正在修筑的皇陵中,因为马皇后谥号“孝慈”,所以此陵被称作“孝陵”。看明孝陵的介绍,原来整个皇陵以北斗七星的布局建造,七星位置分别是:明楼、享殿、文武方门、金水桥、棂星门、神道望柱、大金门。皇陵四周还有不少大明勋臣随葬,包括徐达、常遇春、仇成等。明孝陵曾遭到过严重的破坏,现存的建筑较之当年缩小了不少规模。
过了金水桥就走上了明孝陵的御道,御道尽头是一个小斜坡。听旁边的导游说,这个小斜坡是有意为之,因为人走在斜坡上自然会低头躬行,以示对朱元璋的敬畏,斜坡到头即是文武方门。穿过文武方门即是碑殿,殿中有一块高大的石碑,碑文是康熙手书的“治隆唐宋”,旁边的石碑铭文则是乾隆的手迹。
再往里走就是享殿。享殿里原本供奉着朱元璋妃嫔和皇后的牌位,后来毁于兵火,于同治年间重建,规模已经大为缩小。在享殿四周随处都可以见到圆形的石礅,都是当年的殿柱遗迹,殿前围栏的石雕也处处破损。断墙残垣隐没在享殿四周,鲜有人至,风过处长草摇晃,沧桑的感觉油然而至。
过了享殿即是内红门,据说按照设计者的理念这扇门又叫做阴阳门,穿过这扇门即达到阴间。我看到旁边的介绍说,这扇门在明代本是三洞对开的红门,但现在仅余当中一洞,其余二洞仅存痕迹。但我沿着墙仔细观察,也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门洞痕迹,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终有一天所有的痕迹都会无处可寻。
进了内红门走到尽处即是方城,方城甬道很长,看上去阴暗潮湿,却又带着点幽邃的神秘。甬道尽处即是宝顶:一代帝王朱元璋的安息之地。据介绍,考古学家曾使用现代的遥杆技术探测过,那里的确有个地宫,并且未被破坏。
我们沿着甬道走到宝顶处,见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我一眼就看到当中的“明”字明显写错了,是“目月”而非“日月”。当时指给妹妹看,妹妹说也许当中有个典故呢,不大会是错别字。我见那字书法很普通,没有大家风范,因此猜想可能真是错别字。回到上海后与朋友谈论起,亦无定论。据说这行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刻字者已不可考。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发现和随意的猜测,都很是耐人寻味。
方城上面是明楼,明孝陵的明楼是全国明清皇陵中最大的明楼,但现在仅余四面砖墙。我们到的时候里面正在整修,于是也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遥遥地看了一下。
从明孝陵离开后,我们按照指示牌的指示去寻找东陵,东陵是朱元璋长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之陵。历经六百年之后湮没无闻,后被考古学家探知。
指示牌上的名称是“东陵遗址”,本来我以为能看到的也是一个小型的陵寝遗迹,谁知道走到了才发现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草地上散落着几个石礅,清静无声,连游人的痕迹也没有。据说东陵的排水系统先进得令世人惊讶,可惜我对这个一窍不通,无法置评。
离开东陵后我们前往紫霞湖,途中见到有个庭院,院门已经深锁,不过露出了好大一个缝隙。我好奇地过去窥视,原来此地是颜真卿的碑林,可能因为人迹罕至的原因,院门早已关闭。我只能从有限的视角里看到几块石碑,感觉上不像是颜真卿的手迹,沿着石碑望过去,只能看见一个石像静立在树丛中,很冷清的样子。
热闹与落寞,有时候真的只在一线之隔。
紫霞湖
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紫霞洞原名朱湖洞,即道书中所说的“第三十一洞天”。元末道士周巅隐居洞中,朱元璋做皇帝后,封他为紫霞真人,洞也因此得名。
刚从杭州回来,原本对看湖不再抱有太大的兴趣,谁知道看到紫霞湖的刹那我还是忍不住心动了。
我们到的时间有些晚了,从东陵一路过来感觉天色都暗了。谁知道沿着一条山间小路走到尽头,紫霞湖一露面,天色似乎突然又亮了起来。
紫霞湖一角,绿树成荫、倒影如画,颇有些西湖的神韵
紫霞湖不大,胜在够幽静,四面绿树成荫,映照得湖水都温润起来,颇有些西湖的神韵。湖面如镜,垂柳掩映,倒影如画,远处能看到一座红木小桥,景致因此深邃开去。虽说岸边还有禁止游泳的告示,然而湖中游泳的人却不少。由远及近地还有很多喜鹊飞于其间,钟山的喜鹊都很大,黑背长尾,飞翔的弧度漂亮利落。
一天都在钟山走是很累的,于是我们也懒得四处再走,只找了个地方坐下来。湖对面正好有一座小木屋,掩映在碧湖绿树中,美景天成,让人不忍离视。
我们在紫霞湖稍作休息后,便准备下山回城。我原本是不知道紫霞湖的,回来查资料后才知道原来这个湖还有这样的典故,下次再去,定要重新追访。
从紫霞湖出来,我们转上了梅花山的山路。
梅花山
梅花山原名孙陵岗,也叫吴王坟,因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梅花山植梅面积和规模都堪居全国之首,是全国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
听妹妹说,腊月里的梅花山上满山是花,各种品种的梅花争相怒放,堪称奇景。
春天自然是看不了梅花的,不过好在山上春景尚浓,闲闲走来依然赏心悦目。只走了几步就看到一个曹雪芹的雕像,到了南京,自然脱不了金陵红楼的干系。
我们东转西转,不知道从哪个岔路走进了红楼艺文苑里。这是仿照《红楼梦》叙述建成的园林,林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我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趣地根据园内的建筑猜测,稻香村、海棠社、潇湘馆……还有警幻仙子的雕像、“太虚幻境”的牌坊和黄山飞来石的仿造品。
时间已经很晚了,园内早就没有了游人的痕迹。我们走了一天,也累极了,在园内走马观花似地转了一圈,走到了红楼艺文苑的入口。入口是一扇厚重的红门,门在身后合拢的刹那,仿若隔断了一段缥缈的红尘。
再往前走就看见了孙权墓。吴王坟很小,除了一个石像之外什么也没有,让人无从凭吊,很难想象这就是历史上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的霸主最后魂归之地。
我们下山后旅游车已经收班。不过路上倒有很多招呼游人的车主,不过据说这些车是“黑车”。幸喜妹妹的学校离此不远,我们步行回去,在中山门附近的广场上休息了一会,顺便近距离地拍了一张貔貅的塑像。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2312\">
苍凉的古城墙和败落的明故宫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在今中山路南北两侧。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正对着都城正阳门(今光华门);东南为长安左门,外为长安街(今八宝街);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今午朝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在去钟山的公交车上,看到了明故宫。我一直嚷嚷着要下车去看,妹妹则不屑地撇着嘴,指着窗外说:“你要看的明故宫就是这个。”
那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楼,在南京这样的建筑俯拾皆是。空荡荡地矗立在马路旁边,楼上还有茶旗飘扬。如果无人指点,我是不会知道这就是那个见证了朝代更替、战火洗劫的曾经盛极一时的明代皇宫。
历史似乎总是跟南京过不去,再渲染的繁华也只是过眼云烟。明朝的命运像一个轮回,由南京始,至南京终。有声有色的野史使我更乐意相信那些不完美但尚存希望的结局,明故宫则在其中贯穿始终。
在强势如虎、野心勃勃的朱棣面前,年轻善良的建文帝注定是个失败者。明故宫的第一场大火,改变了这个朝代的命运,也改变了南京的历史;在莽夫李自成的强攻之下,崇祯帝腹背受敌,国破家亡,明朝存余的皇族重新逃回南京,但备受冷落和天灾损坏的明故宫已经负荷不起这样的重担了;南明覆灭之后,又经历了清廷盛极而衰的过程,明故宫便湮没在荒草碎瓦中渐渐消失了。
本来还是想走过去看看的,但始终没有找到机会。有时候觉得,即使看到的是什么也没有的废墟,依然是值得的。因为我知道它曾经存在于此,存在于那些古旧的历史里。它的兴盛与衰亡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一样的热爱,并且理解。
在去明孝陵的路上经过东华门,如果不留意,很容易错过。妹妹知道我会喜欢,特意提醒了一下。东华门因为是紫禁城的内门,所以不大,现在仅存三个门洞,没有游人,只有一些市民闲暇时过来走走。
我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样的古城墙,心头的喜欢自然无以复加。沿着东华门细细走了一圈,看到的城墙不知是否还是当年的那个,伸出手去抚摸,却并没有我想象中冰冷的手感。我还看到城墙的夹缝里有纤细的野花野草,古旧与新生,本是对立,此时却更具意义。
其后我走到了中山门。相较起来,中山门更为大气,横跨整条公路,让人对历史的联想更为立体。我沿着小路爬上去,走在古城墙上的感觉是很微妙的,既敬仰又不忍。城墙延伸得很远,我只走了一段距离就停步不前。前面草荒路长,不知道通向何方,这样苍凉的联想让我自己有些不堪重负。
细细地看那些墙砖,惊异地发现很多砖上还铸有清晰的文字,都是造砖人的名字,想来是那些巧手工匠自己的心思。名与人皆不可考了,所造的砖却能一直流传后世。那么造砖的前人和游览的后人,隔了几百年的相遇,也能算是有缘的吧。
一直很想去看看中华门和玄武门,此次未能如愿,却算是为下次再到南京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齐名的阅江楼
门票:30元(携程卡价:21元,一卡可购多张)
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在狮子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阅江楼高五十二米,共七层,碧瓦朱楹、朱帘凤飞、丹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第三天的行程一直到第二天晚上还在犹豫。
本来想去莫愁湖的,那也是我对南京的情结之一。后来在网上看到了关于阅江楼的夜景图片,又不禁心动。妹妹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带我们去阅江楼,于是我对莫愁湖的热望又泡汤了。
一大早就乘车过去,快到的时候老远就看见了矗立在狮子山顶的阅江楼。第一印象是有些惊艳的,飞檐朱壁、檐牙摩空,婉约中又带着傲世的气度。
<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