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不知是否属于宁夏,感觉应该在那个方位,有点冗长,有点神秘,有点向往。
《家乡的记忆》
我的老家是在黄土高原很深处的一个叫做墚上村的不大小山村。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每年过年和家人团圆一次,我都要坐上一整天的火车大半天的长途汽车,然后再坐上当地的驴车或牛车,在只有一平板车宽半尺厚的黄土道上走上的半天后才能到家!
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母亲知道我们这些人爱干净,总是让二哥提前两天就开始到村后三里外的猫儿谷用驴驮水(现在已经有了自来水早已没人驮水了),直到把水池罐得满满的。我知道家里吃水很不容易,总是尽量少用水,但是一路尘土回来,鞋上身上脸上头发上几乎全身沾满了泥土和着的汗臭味,不洗洗实在难受,所以我一般是一盆水先洗头洗脸,然后用这些水再洗洗脚,之后把这些水浇了院子的花草,我常常风趣的说这是多级循环利用!
第二件事就是睡觉。两三天的舟车劳顿,身体透支很大,每次回来,我都是先胡乱吃上一点,然后倒在炕头上好好睡上一整天,期间除了解手不得不起来外,连饭也懒得吃,母亲知道我这脾气,也不叫我。当我彻底睡醒了,母亲这才会把我最喜欢吃的黄土烤馍或什么好吃的统统端上来。
说到黄土烤馍可以说是我们村的一大发明,流传有多长时间,谁也不知道,只是听老人们说,过去村上由于经常缺水,就想到了这种馍的做法,后经人们不断完善,就形成了一系列食物及其相配套的制作工艺。烤制的食品除了烤馍外,还有烤红薯饼,烤土豆饼,烤鸡蛋饼,烤蔬菜饼,烤南瓜饼等。这种烤制食物,虽有点土味,不大好看美观,但是吃起来又脆性又香,如果能加一点芝麻小葱会更好吃。我上大学时,每次假期开学时母亲都会给我烤上一大袋这样的食品,一直能吃一个多月。改革开放后,几个有创意的小青年,又开发了烤牛肉饼,烤猪肉饼,烤羊肉饼等肉末烤饼。靠这些黄土烤食品,许多村民走出去,到各个城市开专营店,挣了不少钱,从此后这些人大多数就在外面安了新家,再也没有回来。
黄土烤馍的工艺很有讲究,首先是取土,不是什么土都能用的。我们村不缺土,但是烤馍用的土都是取自村东墚最高处的料疆土,因为这种土经历风吹日晒,外面风化的部分已被风吹走,余下的部分就比较硬,这种土不适合种庄稼,没有沾过农家肥,没有臭味,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就是没有污染。取好土后,第二步就是砸土,因为这土都是块状,必须用斧头把它们砸成玉米粒般的大小。第三步就是磨土,就是在石磨上把这些已经是小颗粒的土再进一步磨碎。第四部是箩土,这一步是要把磨碎的土箩成细面状。第五步是烧土,就是要把这些细面状的土放进大铁锅内,下面点着柴火,不断的加热烧,直烧到锅内土不断冒泡为止,这时一般锅内温度会达到二百度左右(土质不好的土是达不到这个温度的)。同时就把捏好的生面馍放进去,并用小铁铲不停地翻动,大约半个小时就可取出食用了。如果是烤制各种饼类食品,过程差不多,只是在发面,揉面和烤制时间上方面稍有不同,烤制过程都是一样的。鸡蛋,红薯,土豆,玉米都可以放进去烤,不到十分钟就熟。
吃饱喝足后,我一般就出去到处走走,有时候去看看儿时的玩伴,有时候看看本家的叔叔婶婶和堂兄弟妹们,当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村东面的七彩墚,因为这里能够到达全村也是全乡的最高峰。顺着梯田边的一条蜿蜒小路一直往上爬走,穿过八八六十四层梯田,快的话也需要一个多钟头才可以到达墚顶。站在墚顶往下四处环看,顿觉心情舒服了许多。小时候我和小伙伴经常来这里,因为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到老远处我们渴望而暂时不可及的世界,有时候受到大人的责罚,一撒气躲到这里,家人半天找不见。来的最多的时候是夏天,因为这个时节季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到草坡上抓蚂蚱喂鸡吃,鸡吃饱了可以多下鸡蛋,鸡蛋卖了我就可以买小人书看来了。墚顶呈圆形,很平坦,长满各色各样的草花,我们在这里一方面凉爽,一方面看远处的世界,一方面在草丛中捉迷藏,一方面说梦话,说大话,说瞎话……山下一块块麦田,伸向日落的地方,我们常常互问,太阳落到哪里了,那儿有人吗,也种小麦吗,也有黄土吗,也有山吗……大一点后,也经常来这里,有时候是母亲让来取土烤馍的,有时候是散心的,有时候是挖药材买钱的……再大一点,也就是上了高中,一放假期,和儿伴准来这里,或欣赏美景景,或安安静静读一会书,或幻想上大学的美梦,或试探对方心中最喜欢的女友……
从墚顶朝西往下看就是我们村,整个村就像在沟底深处的一个拇指般大的点,东南北三面环坡。这些坡全都是几十米到上百米甚至几百米厚的黄土堆积而成的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墚。我们村大大小小有七七四十九道墚。北面有十四道墚,由于这些墚的土质以黑色赫色或褐色为主,所以统统取名小乌墚,也叫黒乌墚或黑山墚。南面有十八道墚,土质以红色和黄色为主,加上这些墚上酸枣树和枣树非常多,所以就取名酸枣墚,也叫枣树墚或黄土墚,寓意既长酸枣土色又像枣皮。东面有一十七道墚,叫做七彩墚,因为这些墚的土质色泽多样,不同的地块土色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地块,阳面和阴面的土色也不一样,非常好看和迷人。
关于这些各色黄土形成的原因,工作后我专门咨询过省农科所的土壤专家,说这是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造成的。他们还拿出我省黄土高原黄土剖面颜色在垂向上的变化图让我细看,并解释说,我省的黄土自下而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颜色段:第一段,浅红黄色段;第二段,棕黄色段;第三段,灰黄色段;第四段,褐黄色段。总体来说,黄土颜色自下而上呈现由红黄—棕黄—灰黄—褐黄的变化。接着他们又带我参观了一下土样样品实室,走进一看大开眼界,大大小小上千个瓶子里和盒子里装的全是我省各地的样土,有褐土、黑垆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黄绵土、风沙土……我逐个看了个仔细,但是就是没有像我们村东七彩墚一样的彩色土样,我仔细给他们讲述了一下我们村的土壤情况,尤其重点提到彩色土,他们说这种土可能是多种土混合成的,由于没有我们村的样土,他们一时又不好准确给以解释清楚,但他们很感兴趣,希望我有时间能多带点土样给他们。没有想到我们村还有土壤专家没有见过的土,这更增添了我的兴趣。工作之余,我几乎成了一个黄土谜,购买了许多有关黄土的书籍,从图书馆或网络上收集了许多黄土方面的资料,几年下来,我认为自己至少算半个黄土专家了。
我们村的黄土除了颜色多样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土质纯而厚,几乎没有石块,过去村民为了找到近一点的水源,在村西一块地势比较低的地里挖了一个百米多深的井,竟然没有挖出一块石头,于是赶快停挖,村民们知道,没有石头的井是不会有水的。
不过这些黄土最适合种植各种庄稼,经过一代一代的先民一点一点的开垦的,都变成了现在可种植的土地。地里除了可以种我们这里最常见的小麦玉米谷子大黄豆油菜等农作物外,还自然生长有许多柿子树,核桃树,梨树,红果树等。不能种庄稼的土坡上各色野草野花众多,还有黄芪,枸杞,远志,柴胡等中药材。
墚上最热闹的一个季节是六月份,因为这时麦子正好成熟,记得小时候生产队每年到了收麦子的时间,家里是不做饭的,都是全村一起在队里上大灶,大灶上的饭很好吃,除了全吃白面馍外,还有各种蔬菜,像洋葱蒜苔西红柿等这些平常很难吃到的菜这几天都可以放开肚子尽饱儿吃,尤其是在家里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上的猪肉几乎每天都能吃上。青年男女们一起忙于用镰刀割麦,老年妇女和老头老汉们一般是把割好的麦子用麻绳捆起来,然后要用大马车把捆成一捆一捆的小麦一车车拉回到全队唯一的一块足有两个足球场大的场地先堆积起来,等全部收割完了还要把这些堆积成小山一样的麦子摊在场地上用牛或驴拉着石碌碡(liuzhou)一圈一圈的碾(以后有了拖拉机和脱粒机石碌碡就淘汰了),直到把麦穗上的种子全脱落下来,然后把上面压扁而断成几节的麦杆收起来,下面就是厚厚一层的麦粒……这是全村民一年最好的收获和希望。
上学的小孩们这几天也放了假,都在老师的带领下拾小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小一点的学生用手拾,三年级以上的大一点的学生用竹耙子或铁耙子搂。每天都要把拾到的小麦一起交到队里,称完重量后还要登记计分。为了能多是一点小麦,有些小孩跟在自己大人后面,大人捆麦子时故意留一点让孩子拾上。。。。。拾的越多不仅记的工分多,而且还能收到老师的表扬。
秋天也是村民最高兴的日子,虽然没有像收麦子时吃大灶的好日子,但是各种熟透了的瓜果梨桃柿子酸枣确实能让每一个人在欢笑喜悦中忙上一大阵。其中最忙碌最快乐就是摘柿子了,因为村上的柿子树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多,单从颜色上看有红柿、黄柿、青柿、朱柿、白柿、乌柿等;如果从果形上看有圆柿、长柿、方柿、葫芦柿、牛心柿;还有被称为“世界第一优良种”的大盘柿;河北一带出产的莲花柿、镜面柿,陕西泾阳、三原一带出产的鸡心黄柿,陕西富平的尖柿,浙江杭州古荡一带的方柿,这些被誉为中国六大名柿的品种我们村都有!。此外,还有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华县的陆柿、彬县的尖顶柿;山东青岛的金瓶柿、益都的大萼子柿等国内有名的柿子我们村也有。等霜降过后,气温降下来,柿子树叶就会哗哗落完,而一个个柿子还挂在树梢,看着满枝头红灿灿的像小灯笼似的柿子村民实在是不忍心去摘。记得我们家每年能分八九百斤柿子,这些柿子除了用温水泡几两天就可以直接吃一部分外(这叫漤柿,此法可去除柿子中的涩味),还有许多柿子是根本吃不完的。为了不让它烂掉,母亲就把这些柿子的皮儿用镟皮刀镟掉,放在太阳底下晒上一段时间后,再装进陶罐里,一个月之后这些柿子和柿子皮外面就会长出一层白白的甜甜的霜(这叫柿霜),这就是最好吃的柿子饼了(这叫发柿)。还有一些柿子就让它自然变软,这些软柿到了冬天用温水泡一会儿,吃起来像蜜一般的甜(这叫软柿),对于那些没有奶水吃的婴儿这些甜甜的软柿子可是最好的食品了!一些特别软而快接近坏了的柿子,母亲就把它们洗干净后放进一口缸里发酵,这样就可以制成柿子酒,时间再长一段,这些柿子酒就会变成柿子醋了——————这是我吃到的最好的最环保的最有风味的特色醋了!
村周围的沟谷非常多,这些沟谷都位于墚和墚之间,也就是指那些地势低洼的地方,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些经过长期雨水冲刷形成的凹地或槽地。在四十九道墚之间少说也有三十六个谷,一十九条沟。其中小乌墚分布的谷为多,以动物命名,有猫儿谷,狼窝谷,野鸡谷和野兔谷;酸枣墚分布的沟为多,多以植物命名,有柿树沟,酸枣沟,红果沟,梨树沟等;村西只有一条沟,叫西蛇沟,因沟里有水有蛇故名;剩下的沟谷都在村东墚之间,名字繁杂,不太有规律,有以昆虫取名的,如野蜂谷,因有野蜂而得名;有以草花取名的,如山韭谷,因谷内有山韭菜而得名;还有以中药材植物命名的,如枸杞谷,因谷内枸杞比较多而得名。
这些沟谷中,村民去的最多的地方当然是猫儿谷,猫儿谷里有一个猫儿洞,猫儿洞内有一股泉水,是我父亲发现的,后来村民取名猫儿泉。是周围十公里范围内唯一的泉水。泉水发现之前村民饮用的是西蛇沟里的水,那里的水属于雨水,很混,味馊,不好喝,发现了猫儿泉水后,那儿水就再也没有人用了。后来父亲又带领村民从村子到这里专门修了一条山坡路,来回用驴驮一次水只需要个把小时。猫儿泉水不算大,但水质还可以,喝起来有点甜味。一户人家一天一般要驮一次水,人口多一点的像我们家每天要驮两次水,这些水驮回去后都倒在水池或水窖中。水池存的水少,一般建在院子背阴的地方,因为阴凉环境水不发酵,不变味,人口少的人家都建有这种水池。人口多的家户一般挖的都是地窖,地窖深约三五米,窖口到窖底都是圆形,窖底稍大,窖口稍小,窖壁是用当地细软的褐色土烧制而成的青砖砌成的,这种砖质地坚硬密度大,不透水。窖底是用很厚料疆土做基土,基土上铺有三层青砖。因为地窖存水多,又能收集院内雨水,遇到雨水多的年份,就不用去驮水,地窖中积累的雨水足够一家人洗漱饮用大半年,有时还能浇浇院内菜园。我家人虽多,却没挖地窖,只是建了一个比较大一点的水池,池水装满后也能用上个半月。
猫儿谷是大人们最爱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地方。相比之下枸杞谷是每一个村民尤其是十几岁左右的小孩最渴望去的地方,谷内各种中药材非常多。像远志,一斤抽了筋的干远志根在七十年代年就能买一块二毛钱!这可是一个劳动力十天的收入!还有黄芪柴胡防风枸杞等价格都不菲。记得每年一放假我就和几个伙伴拿上镢头和箩筐带上馍馍和水壶从早上出发到很晚才回来,一假期下来都有好几十元的收入呢!那时候我上学的费用基本上都是来自我挖的药材卖的钱。
村民去的最少的地方就是野蜂谷。野蜂谷原名野风谷,因一年多风得名,是我们村最长最宽的一条谷。谷内地势比较险要,尤其是靠近南侧的一段长约一公里高约百米的绝壁更增添了野蜂谷的气势,绝壁半空中有几个大小不一的洞穴,曾引起许多人的遐想,有人曾大胆的预测,洞穴内肯定有值钱的财宝,但是说归说,就是始终没有人上去过,因为它实在太高了。
野蜂谷底还算平坦开阔,有几十几块大小不一的地块组成,小的不足一亩,大的足有五六亩,合起来足有五六十亩,据说这些地过去都是长庄稼的上等好地,后来家族选墓地时看中了这些地,说这儿风水不错,于是这儿慢慢就成了家族的墓地。随着墓堆数量的增多后来这些地就不再种任何庄稼了。时间久了,坟地里和周围坡地上长满荆棘。荆棘很高很密很恐怖,一般人没有什么事是不会到这儿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