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石头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5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藏行

[复制链接]

653

主题

0

好友

797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3:29: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高迪/文 图/纯色天空    转贴自:作者授权    点击数:2965    更新时间:2003-5-22]              
                                    546
  高迪5月16日来信:我现在西藏的八一镇,是林芝地区所在地,上午步行十六公里去看了看\"世界柏树王\",该树高50米、胸径5.8米、已有2600多年的树龄,传说是藏族最初所信奉的苯教的开山祖师辛绕米保的生命树。那里是一片约有十公顷的巨柏纯林,有900多棵,平均树高44米、胸径1。58米,看起来实在壮观,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伟大,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杰作、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我自从8号进藏以来,基本上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坐在车上赶路,西藏的公路交通实在让人无法恭维,汽车平均速度20公里/小时就算不错,真叫人无可奈何。
  我没有专门写什么,只是记了些流水帐,今天下午没有什么事,打出一部分让你看看,打的过程中会稍作修改、润色。**
  5月8日,上午九点乘坐汽车从云南省德钦县去西藏芒康县盐井镇。全程113公里,走了七个小时,基本上都是在澜沧江大峡谷中行驶。江面海拔大约1500米,两边全是高山,与江面的相对高差在4000米左右,汽车经常行驶在一线天中。看起来煞是好看。可惜的是,山全是秃山,基本上看不到天生的乔木,只有少量的灌木,凡是有较多乔木的地方,毫无例外全是村庄附近。
  幸运的是,我在车上遇到了一个善谈而又知识面比较广的纳西族小伙子,他家就在距西藏边界8公里的西鲁村,他现在德钦县政府工作。
  听他说起来,原来澜沧江上游和金沙江上游一样,属干热地区,气候干燥,缺乏雨水,所以植被很少,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方,气候寒冷、湿润,有原始森林、牧场,庄稼也是一年两熟,还有药材,比如一对冬虫夏草就能卖15元。所以,山上的人比山下的富。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由于不了解情况还闹了笑话:他们拍了白马雪山一部分过去被国营林场大规模伐木后的场面,经过那里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一片片的树桩就象墓园里的墓碑,看着就使人不寒而栗,确实一派凄惨景象,难怪中央电视台要暴光了。但是他们不对的是,还拍摄了一部分自古以来的不毛之地,都归罪于德钦县,说是乱砍滥伐的后果。为此,德钦县和中央电视台打官司,其理由是:过去伐木,德钦县没有收入一分钱,全是国家的收入,至于伐掉大片原始森林给德钦县造成的损失,是算不清的。最后,德钦县赢了,国家有关部门连续六年每年给德钦县拨赔偿款300万元。
  沿途好多石棺墓,其中的殉葬品,有汉代中原地区的物品,说明这里很早以前就和中原有物资和文化交流。
  沿途的农民住房全是藏式建筑,均是三层小楼,墙是土打的,相当厚,土司家的竟达1米厚,炮都打不透。所有的房子,一楼都没有窗户,里边是牛、马、羊圈,目的是防匪、防盗。自古以来,这种交界地区治安就比较混乱。
  澜沧江面比较窄,一般只有十几米宽,这里这一段只有4种鱼,过去鱼多,经常有几十斤的鱼自动跳上岸边,最大的鱼有200多斤的,现在有人用炸药炸、用发电机电、下网,搞的鱼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藏族人不吃鱼,不是象一般人所说的:因为他们有水葬,所以鱼是他们的祖先;而是他们认为:鱼没有舌头,吃起来没有味道,是造孽,所以不吃。
  这一带有很多传说:
  有人在江中捞到过钻石,是红色的,特别硬,拿来划东西很好,现在藏语钻石还是划东西的意思。据说,水乌鸦会找钻石,人们就用石板覆盖在水乌鸦的巢上,水乌鸦会设法找来钻石,用钻石划开石板,救出幼鸟,并将钻石留在巢内,人就可以得到钻石了。
  江中过去有一种水鳌,经常吃过江的牛,人们就在牛肚子上绑上牛皮,让水鳌咬住不放,牛将其带上岸,就可以打死吃肉了,其肉鲜美无比。
  这一带现在动物还很多,有金钱豹、狼、狐狸、岩羊,至于兔子和野鸡那就更多了。据说过去这里有犀牛,夜里眼睛会发绿光、牛角会发淡淡的黄光,犀牛角可以辟水,放到缸里,水都会溢出来。犀牛角是藏药中一味很主要的药,现在十分缺乏。
  你要是秋天来,这里有很多特殊的、外边没有的水果,就是数量少,也运不出去,特别的好吃,在外边吃不到。
  现在粮食多了,政府号召农民种经济作物,主要是葡萄,已经种了大约7000亩了,要三年才结果。起因是盐井有一个1885年法国传教士建的教堂,他还教会了当地人酿一种叫\"玫瑰蜜\"的葡萄酒,这种酒现在法国已经失传了。特别好喝,有人想投资办葡萄酒厂,酿这种葡萄酒,出口到法国去。
  我问: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没有办成葡萄酒厂,那老百姓可就吃大亏了,葡萄又不能长途运输。
  话说得多了,越来越投机,他很神秘的告诉我:
  去年,我听一个活佛讲了一部天书,是97年莲花生大师寄给活佛的,是藏文的,有6000多字,大都是排比句,朗朗上口,很有感染力。天书劝人向善,说现在社会风气日益败坏,人欲横流:僧侣们借做法事敛财,大肆挥霍;俗人们迷恋于挣不义之财,乱挖乱伐,破坏环境;还有赌博、不孝等等,因此,给世界带来了灾难:98年要有大洪水、2003年要有怪病流行、2010年要有大的战争。
  我嘱托他如果有可能的话,将此文给我一份汉文的抄件,他说他汉语水平差,翻译出来没有原来的味道。我期盼着早日收到这篇文章。
  他要下车了,我们恋恋不舍,久久不愿意松开手,他说:我们有缘,会再次见面的,我在内心祝愿:但愿如此。
  下午四点到了盐井,遇到\"非典\"检查站,我开始还真有点儿紧张,怕被拦住不让过,看了一会儿就轻松了,他们只是走个形式,也不看身份证,自己报就行了,我当然故意用南腔北调说自己是四川的,就轻松过关了。
  进了盐井,首先看到路边树立的宣传牌:
  \"中国唯一的这种盐田,完整地保留着世界独一无二的古老制盐术,其制盐术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民间传说至少已有1500多年了。更为神奇的是,采用同一处的卤水源、相同的加工器材和同样的加工技艺,但在东西两岸制成的盐呈红、白两种颜色,科学化验、分析其所含成分,也各不相同,这给盐井古盐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据旅游资深人士评估,此处完全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看到这里,我马上急匆匆地赶往盐田。
  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盐田,原来全是在江边陡峭的山坡上,用若干树干,支撑起一部分厚木板,上面再抹上水泥面而做成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距江边十几米的地方,分布着三眼卤水井,十几个纳西族的姑娘和少妇在忙碌地往外背水。她们每人身背能容60多斤卤水的用竹板拼成的水桶,一天要背100多桶,实在够辛苦的,而所得不过二、三十元。
  我下到三、四米深的井下看,一架木梯子,仅能容两人上下,大家轮流下去打水,上来后倾倒到距井不太远的、各自的蓄水池内,再由其它的人由池内将水背到各家盐田上面的蓄水池里,过几天再放到盐田里。卤水井里的水量很小,我下去时一个井就被打干了,可以看到一股大拇指般粗细的水流,缓缓流入井内。这就决定了整个盐田的产量不可能很高,销售也就不成问题了。
  每家大约有30到50平方米的盐田,分成三、四块,轮流晒盐,天气好的话,三天左右就可以收盐了。整个盐田的总面积不过四、五亩左右。
  江这边纳西族出产的白盐,可以用在酥油茶中,价格稍微高些,可以卖到7毛左右;而对岸藏族出产的红盐,只能喂牲口用,价格只有5毛左右。
  按江两岸都能出盐的情况看,澜沧江这一段的江底应该有一块大的岩盐层,江水 带着盐分渗入两岸的卤水井内,而由于两岸的石质和颜色不同,这岸是白色的,对岸是红色的,就造成了卤水颜色的区别,也就出产了不同颜色的盐,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宣传牌上不过是故弄玄虚,以吸引游客的注意罢了。
  但是,值得我们钦佩的是,一种1500多年前的古老技艺,能保存至今并且继续发挥其原来的作用,是很难得的。我比较孤陋寡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世界上的唯一?起码也是很稀少的了。
  下面简单来个流水帐吧。
  5月9日,乘车从盐井镇到了海拔3800米的芒康县,一下车,迎接我的就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从此以后,直到今天,雪一直伴随着我,现在我抬头还能看到雪山上的雪。
  还有,几天来一直伴随着我的就是修路,沿途全在修路,汽车简直就像蜗牛爬,但也无可奈何。
  在芒康县,气人的是,我费了三个小时打好的文字,因为掉线却发不出去,又不能够存到我带的软盘和u盘里,真把我气的够呛。第二天早上8点的车,又不能耽误。最后,求他们等网通了以后,帮我发到我的信箱里,至今已一个星期,也没有见到。
  5月10日,乘车从芒康县到了海拔4400米的邦达镇,全程280公里,走了7个小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冷,早晨起来鼻子都不透气了,幸好稍加活动就好了。
  这里值得一记的是,有一个世界海拔最高的军民两用飞机场。到成都的票价是800元,两天一个航班。
  5月11日,乘车从邦达镇到了八宿县。这里的网吧也是坏的。
  5月12日,由于没有客车,只好乘敞棚大卡车去泼密县,全程230公里,走了12个小时。下了车,感到最累的地方是胳臂。你应该能想象到是怎么回事。路上司机买木料耽误了不少时间。值得一提的是,十几公分粗、四米多长、剥光皮的松树,才卖5元钱一根。
  在这里又碰到敷衍了事的\"非典\"检查站。很快就过关了。
  5月13日,运气挺好,很顺利找到了去墨脱县的同伴,我请客,三人痛痛快快地喝了顿白酒。
  5月14日,早上5点起床,结果功败垂成,在离顶峰只有20分钟路程的地方被六枪打了下来,回泼密县的50多里地,一个个走的垂头丧气,现在提起来还影响我的情绪。
  5月15日,由于害怕因为一个被抓的疑似病人影响了去八一镇的行程,慌里慌张上了去八一镇的汽车,240公里走了十二个小时。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泼密县境内的一百多公里的行程,路虽然烂得很,视觉上实在是一大享受,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让我觉得像是到了武夷山。我现在还在后悔没有停留,也可能过几天我又跑去了。
  今天,已经说过了,不过早上写的一段可以抄一下:
  早上,才6点多,整个屋子里的人在一阵热闹之后全都乘去拉萨的车走了,只剩了我一个人。去墨脱的失败和昨天在车上与刘志平的谈话还在影响着我的情绪。
  2个多月来,第一次感觉有点惶惑:我要去哪里?去干什么?目的何在?第一次陷入了犹豫、徘徊之中......  
  躺在床上百无聊赖也不想起来,无意中,一只小飞蛾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在我床边的玻璃窗上,自下而上地爬动,每次到了上面突出来的窗户框,就摔下来,而它契而不舍,继续往上爬,这样每重复十数次以后,它就会休息一会儿,也可能是在思索吧,然后,又继续爬、又继续进行徒劳的努力、又继续重复已失败过无数次的尝试,愈败愈战,实在使人佩服它的顽强。
  其间,它也有改变爬行方向的时候,飞到窗户框外边去转一圈,这时候,我都替它高兴:再飞远一点儿,能看到门那边的光亮,飞过去,就可以从门缝里爬出去了。可是,它转不了几圈,又被窗户的光亮所吸引,又飞回来进行它顽强而又徒劳的努力。
  很明显,它是在向往着玻璃窗外的阳光、新鲜空气、水分、食物以及它的同伴,这是它生存、发展和种族延续的本能,它非如此不可,所以,它的努力是不懈的,甚至是不死不休、至死方休的。
  看着它,敬佩的同时又感到可悲:它在一个它所不可能认识和理解的环境里挣扎,人造的玻璃限制了它的自由和活动范围、同时也超出了它头脑的理解范围,它即使绞破脑汁也不会明白,为什么明明看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就是过不去,它如果有思想的话,肯定会认为这是命中注定,是天意如此。
  而人呢?能比它高明多少?还不是和它一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每个人不都是同样的在苦苦地挣扎,在为了吃、为了穿、为了名、为了利、为了家庭、为了事业......  
  同样的,人也和它一样,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个无形的罩子,人被它罩住而不自觉。这个罩子可能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但不外乎是由于视觉上的近视、认识上的糊涂、观念上的束缚所造成的。如果有造物主的话,他看待我们岂不是和我们看待蛾子一样吗?!
  一个多小时了,那个蛾子还在苦苦地挣扎,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打开了窗户,它楞了一下,就兴高采烈地展翅而去。我也感到了兴奋,对于它来说,我做了一次救世主。
  如果它有思想的话,它也可能认为,它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没有白费,最终达到了目的。它还有可能认为,这是冥冥之中的救世主帮助了它,它永远要感谢救世主。
  而我们呢?在我们的头上是否有个救世主在看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呢?是否在我们危急的时候会伸出援手,拉我们一把呢?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有救世主的话,也是人创造出来的;他是完全依照人的意愿而存在的;他也是完全按照人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而行为的。
  呜乎!人被罩而不自知。
  悲乎!人自知被罩而得意。
  
[此贴子已经被三石头于2003-5-22 0:24:28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三石头于2003-7-9 19:58:19编辑过]

                     
                         没有任何评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转发到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三石头客栈 ( 闽ICP备17012760号-1  

GMT+8, 2025-5-9 22:29 , Processed in 2.90673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