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三石头客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新浪微博连接

一步搞定

搜索
查看: 420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色杭州

[复制链接]

915

主题

0

好友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14:22: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作者:木儿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21    更新时间:2007-7-17    文章录入:三石头              ]              
                                             
   断桥·白堤   
总觉得,每一次的杭州之行都应该从断桥开始。
      立在桥头,清晨的阳光尚未穿透,西湖还掩映在薄薄的晨曦中,远山微黛、湖波泠泠,美得迷离如幻,让人看不真切。
      而即使是清亮疏朗的时节,这一湖碧水,又有多少人能够看透?    
  
绝色杭州    
    初至杭州之时,曾急急来寻断桥。却未想只看到人声鼎沸、车流喧喧,一时竟怔得不知所措。这哪里还是传说中那座缠绵绯恻的桥?哪里还有执手重逢的万端感慨?它早被自以为是的俗世全然毁了风骨,直堕入万丈浊尘,失尽矜持。
    于是后来数次游历杭州,终不愿再来此处。断桥在我的记忆里,便如一朵枯萎的花。再娇美的容颜、再华盛的绽放,都只在当年。   
    奈何桥本无意,人却多情。
      心中始终牵念不忘,却不知再见之时已是光阴虚度、忽忽十年。晴空浮云、长虹卧波,禁行了车辆之后的断桥洁净无暇,哪怕人群熙攘,亦自顾自泛着微微的浅愁。即使我深知,眼前情景虽然相似,人事却已全非。然而十年虽久,依然可以无怨。
      
断桥残雪盛名已久。说法也是不一而足,有人说“残”缘于桥背向阳处积雪先融,仿若断裂;也有人说那雪影其实是月影,只因桥畔枝叶扶疏、漏影成碎,状如残雪;还有人说,是因白堤自孤山始,至此桥终,故名“断”……  
      
无雪无月,无法辨得真伪。于是我可以依凭的,只有那个传说。   
断桥此时,有情有景。眉尖微蹙、愁思辗转,眼波轻递、柔肠百结。仿佛只要一回头,就可以看到心心念念的那个人。
      “水柔柔山盈盈,春日西湖最多情。断桥粼波不曾断,相思树下系红绳”、“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断桥未断我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此处,是他们同舟相遇、借伞定情之始,亦是他们流离失散、重遇续缘之地。
      逃不过绕不开,一个“情”字如此浩大。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仙妖传说,它们甘心放弃修道、堕入轮回,也要留在这目眩神迷的人间。
      可是人呢?“我到人世来,被世人所误,都说人间有情,但是情为何物?却连你们人自己都不知道。”还记得徐克电影里那个烟视媚行的小青么?万丈红绫的背景像极了这滚滚红尘,她却在其中微微冷笑。说到底,妖未必无情,人却常自负心。
      一座断桥,终究解不开许仙的猜疑心结,于是也渡不了白娘子的宿世情缘。  
      于是千载之后只余寂寞古桥,不见执手人影。    
             绝色杭州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若没有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也不会有今日的西湖。而眼前的长堤,其实并非白氏当年修筑的那条。
      湖堤不长,胜在清雅。一株桃树一株柳,桃红柳绿春色浓,果然风情无限。不知为何,景致太好,更容易让人心生不舍的怅然感叹。君不见,美景易逝、流年菲薄,无从挽留亦无从把握,于是连感叹也终至轻微无声。乐天的两行诗此刻偏又无端端地浮上心头:年年只有人空老,处处何曾花不开?  
      他是失意的,年过半百,被贬钱塘。多年来官场不顺、半生流离,心情灰暗到了极点,所以才会在浔阳江头因一曲琵琶泪湿青衫。所幸还有杭州的山光水色,可以疗他的满腹忧伤。  
      他与杭州,各自为幸,终成千古流传的一段佳话。  
          
   绝色杭州     他一直都是关心民生的。不然,便不会有那许多酣畅淋漓、一针见血的讽喻诗作。杭州于他,本已有幼年时的一段因缘,此番虽是“冷吟闲醉二三年”,却又何尝不是一趟还愿之行?  
      
疏通六井、蓄水灌田。白居易最后不仅把湖堤给筑了起来,还写了一篇传颂后世的《钱塘湖石记》,当中详细叙述了湖堤的功用、如何蓄水放水,以及保养堤岸的方法。连保护西湖的奖惩措施都制定得一清二楚:如果穷人违反了规定,就罚在湖边种树;如果富人违反了规定,就罚下湖捞水草。  
      
后来他还命人将此记刻于石上:“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文辞浅显,护心拳拳。  
      
然而“皇恩只许住三年”,任期一至,白居易不得不离开杭州。一首小诗道尽离愁与挂念:“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度荒年。”        
      
此后多年,他退居洛城,以醉吟先生喻己,日日以赋诗饮酒为乐。或许只有在酩酊醉梦里,他才会看见江南的那湖碧水。于是终于在退隐十二年后,写成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江南好,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可惜白居易最终还是未能再回到杭州故地重游。千年之后,连他所筑建的长堤也已芳踪不觅。所幸那条“白沙堤”还能和他的诗一样留存后世,并因杭州人民的感念而名“白堤”。

  
   苏堤·小瀛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句诗幼时即能成诵,也知它是苏轼的千古名句。彼时也曾至眉山三苏祠游玩,却因少年心性,一味贪恋那“三分水二分竹”的景色,而忽略了三苏故居后的深沉故事。
      见惯了大开大阖的川西风光,于是对气质婉约的江南一见倾心。大约一方水土的人总会有相似的感觉,东坡先生也曾说过:“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其实四川景致也是个中翘楚。乐不思蜀,只因江南是情结。于是长大之后,我亦远离了山明水秀的蜀地,独自来到江南。       
若说是白居易最早发掘了西湖之美,那么苏轼便是赋予西湖以灵慧的人物。
      如今的苏堤花色正盛、垂柳如烟,虽然游人如织,却并无市井之闹。“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如今他的断言已经成真,“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赏?西湖根本缥缈得不似凡尘,只怕一眨眼,便即烟化而逝。
      他曾两度在杭州为官,其间修井、赈灾、治病、浚湖。是他别出心裁地将湖底淤泥蔓青筑建成这风韵苏堤,也是他,将百姓们的感恩巧妙地还赠于民,才令东坡美食传承后世。    
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首,还有一个极美的名字叫做“六桥烟柳”。垂柳与西湖,像是天生就相配的。少了垂柳,西湖就减了不少风致,而没有西湖,再柔美的柳枝也缺了神韵。春天的确是个好时节,垂柳新发,袅袅婷婷,让人一看就心生柔情。说烟雨江南,此刻没有雨,竟也让我有烟雾微醺的错觉。
      苏轼曾有诗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一场梦幻泡影,本没有什么可以留迹。只有豁达睿智又心怀慈悲的人物,才能与绝美的西湖同在。
          绝色杭州                        三潭印月小瀛洲,也已经年睽违。
      三塔清瘦,挺立湖中任游船穿梭。本是苏轼用以警示不得种植菱藕,以防湖泥淤积的水域标记,后世重建后将其移至西湖最深处标记水位。
      关于这三只塔,自然也不缺了传奇的神话。人类的想象力果然匪夷所思,将它们喻作一只大香炉的三只脚,倒扣着一条为非作歹的黑鱼精。可见西湖景致虽好,然丰饶的神韵终究还是人所赋予的。
      小瀛洲上最美的,依然是亭台。
      洲上有亭名“亭亭”,取自明代诗人聂大年《三潭印月》诗中的“纤云扫迹浪花收,塔影亭亭引碧流”之句。三个字体不一的“亭”字齐聚匾额,倒让我突然想起了湖心亭上乾隆御题的风月无边“虫二”石碑。
      开网亭取“网开一面”之意。小瀛洲本是明代钱塘县令取湖中葑泥围筑而成的放生之所,故有此湖中湖之景。开网亭之前便是放生池,自与那“网开一面”之辞贴合之至。
      而最让人惊艳的亭名,当属“我心相印”。
      本是“勿须言,彼此意会”的佛家之言,题名之后顿觉意境全开。此亭正临南堤,面向三潭,风光无限。休说文字言辞,便是图画,怕也描不出其中神韵。若此时身边还有人相伴,也只需携手会心一笑。

  
   夕照·雷峰   
日暮时分方至苏堤,天色渐暗,夕阳的余晖映照在西湖湖面上,犹如熔金。水色潋滟处,游船依然频繁穿梭。那长桨入水如裂帛,这水色却能刹时弥合似天衣无缝,亮烈的光线使所有的船只都成为了一抹细巧的剪影。古时的渔舟唱晚,该是一幅怎样的动人盛景?
       只想在夕阳将落未落之际,赶到雷峰塔一睹那“金镜初开,火珠将附”的夕照美景。可惜当时天气不佳,阴云在天际萦绕不散,那夕阳坠落的速度又快得不由分说。还未赶到塔下,已经金乌坠地、美景不复了。
       只落得对着天际的残余微光顿足长叹。   
      绝色杭州     绝色杭州      
  
然后得见雷峰。
       塔下有碑,详细记录了雷峰塔重建的种种因由。还记得中学时鲁迅先生那篇言辞犀利的《论雷峰塔的倒掉》,因他此文为白娘子出了一口心中恶气而大快人心,也因他此文,使我一直迷糊于保塔和雷峰塔的分别。及至亲身游历,方知前者在宝石山,后者在夕照山,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座塔。
       可见先生还是有错的。而雷峰塔,其实很无辜。
       在传说中,白娘子最终被镇雷峰塔。直到十八年后其子许仕林金榜高中,方得天恩允准,出塔相会。据说以前杭州的每户人家都有一块雷峰塔的塔砖,为的便是早日解救白娘子脱离苦海。而事实上,雷峰塔由吴越钱王始建,用于供奉释迦牟尼的佛发舍利,千年地宫里不是白蛇而是金涂塔。
       只是人们对传说的感情太深,若不是重建之时考古所知,终会忘却此塔最初的意义。
       我亦是循着传说的指引慕名而来。    
    绝色杭州     绝色杭州    
新建的雷峰塔五层八角,从山脚仰望已觉气势不凡。弃了电梯一意步行,总觉得,如果不是以这样的形式走近它,终不诚心。
       塔底洞开,隐隐已能看到里面荒废的塔基。旧塔未能镇住白蛇,却被新塔永镇于下。新建之后,塔身依然是五层,只是将塔底分成了两级,用以保护原塔遗址,并且不负浮屠七级之名。
       废墟只余了一片黄土和倾颓的残基。本是沧桑凭记,偏有浅薄之人往里面乱掷钱币,殊不知这世间最俗不可耐的便是铜臭。    
塔中每层各有精美壁画,或西湖全景、或历代诗词,其中最惊艳的当属《白蛇传》巨幅木雕。木雕精细飘逸、栩栩如生,从借伞定情始,至破塔团圆终,共计八幅。
       传说还是那个耳熟能详的传说,即使听故事的人已不复当年,依然堪不破这因缘纠缠。人间凄迷万象,颠倒众生的却只是一个“缘”字。遇是缘、离亦是缘。爱恨夹杂当中,其实微不足道。
       你听,塔前萦绕不休的还是那首《千年等一回》。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可是一千年那么长,滚滚红尘不过是个万丈浊世。谁能够肯定,最终还能遇见当初那个结下鸳盟的有缘人呢?
       三生约定已见漫长,何况千年?你若固执,便须拼得此生年华付水、白头无悔,他朝或可觅得如花美眷。否则,一生迟早草草虚度。    
白蛇的故事从断桥开始,到雷峰终结。再然后,便流于世俗、毫无惊喜了。如同《西游》,只有那个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才是猴王本色,头戴金箍的孙行者只不过是个可悲的马前卒。
       历经无情的人世翻覆,曾经的恩爱亦如浮云过眼、痕迹难觅。白娘子一生的记忆除却钱塘繁华,便只余青灯心灰。于是出塔后的她锐气全失,眼见许仙也已白发欺霜。即使最后双双得道而去,终不似在人间做对粗茶淡饭的柴米夫妻。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那波澜不惊无爱无恨的结局,根本非我所愿。那个倾心相许的爱人、那些回肠荡气的往事呵,终究不过一段传说。      



                    
                         没有任何评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转发到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三石头客栈 ( 闽ICP备17012760号-1  

GMT+8, 2024-11-29 16:33 , Processed in 3.32280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